剛剛閉幕不久的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文學界、藝術界的一次盛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開幕式上所作的重要講話,從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深切地表達了黨和人民對文藝工作者所寄予的厚望,讓廣大文藝工作者認清了肩頭的擔子,看准了腳下的路。
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近年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道上,“法治”成為中國文藝家群體關注的熱詞,並且融合於他們的作品裡,體現在他們對自身合法權益的維護中。此外,並不廣為人知卻值得一提的是,在政法隊伍中,也有一批優秀的文藝家,他們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為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貢獻力量。
本期,我們將從上述角度出發,呈現給讀者一份兼具法治溫度與文藝美感的“特別關注”。
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多位與會代表均提及,自己之所以關注反腐題材,是因為文學肩負著推動社會發展的神聖使命
□ 本報記者 張瓊輝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沒有處置腐敗的權力,也沒有消滅貪腐的義務,但他們卻用手中的筆,在消除腐敗、維護正義的道路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跡。有人稱他們為“反腐作家”。
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國作家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就有不少“反腐作家”的身影。
在暢談文藝、文學傳播中國精神,助力中國夢實現的同時,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的多位與會代表均提及,自己之所以關注反腐題材,是因為文學肩負著推動社會發展的神聖使命。
熱衷於反腐題材的作家們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反腐題材小說日漸成為文學創作熱點,文壇涌現出了一批“大腕兒”和他們筆下的優秀作品:陸天明的《大雪無痕》《蒼天在上》﹔王躍文的《國畫》《大清相國》《蒼黃》﹔周梅森的《至高利益》《國家公訴》﹔張平的《抉擇》《十面埋伏》……
不過,在多位作家眼中,“反腐作家”“官場小說家”等稱號並不恰當。
有文學評論家曾撰文寫道,“王躍文開創了中國當代官場小說的先河”。結果,這句話被大眾傳開,就成了如今的“官場小說第一人”。
當談到這個標簽時,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湖南省作協主席王躍文有些無奈,“它好似一張狗皮膏藥,我撕了很多年也沒有撕下來”。
“‘官場’,指官吏階層及其活動范圍,強調其中的虛偽、欺詐、逢迎、傾軋等特點,是貶義詞。”王躍文說,“我曾經開玩笑說,如果有‘官場小說’這個說法的話,官場小說第一人不是我,是司馬遷。”
“可能因為我在所謂的法治文學圈混了十幾二十年,社會上便把我劃到‘反腐作家’當中,這其實是不了解我。”著名作家、編劇陸天明笑著說道,“我現在有九部長篇小說,隻有四部是寫反腐、政治的。還有五部小說,兩部是寫知青的,也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另外三部小說寫的,跟我的生活完全不搭邊。”
陸天明眼中,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作家。但他也認為,要真正制止腐敗歪風,文學的力量不可小覷,而最終實現全民反腐意識的提升才是關鍵。
談及反腐中權力和制度的關系,身為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作協第九屆全委會委員、江蘇省作協副主席的周梅森曾說,對權力必須限制,黨紀國法就是限制,也是籠子。
不過,周梅森也表態,雖然媒體把他推崇為“反腐作家”,可他從來不這麼認為。他給自己的定位是:一位關注政治題材的作家——不僅僅是反腐可以涵蓋其作品內容的。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中國文聯副主席、山西省作協主席張平曾表示,不贊同把他定義為“反腐作家”,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的作品只是關注現實題材,是“寫給那些最底層的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的”。
反腐文學的現實意義
陸天明說,自己算是同一代人中較早從事反腐題材創作的作家。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會議上所作的重要講話,陸天明感慨良多,“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讓他深感作家在反腐道路上責無旁貸。
“反腐敗一定是中華民族復興道路上,最重要的一項戰略措施。十年前,甚至十五年以前,中央領導已經開始說反腐關系到國家命運、民族命運。”在陸天明看來,文學並不是僅僅是抒發自我的小情感。離開了現實意義,文學就不能稱得上是文學。“文學怎麼可能不去關注國家命運、民族命運以及無數普通民眾的生存訴求呢?”陸天明說。
“當代人都知道現代社會治理,靠制度、靠法治。任何制度條件下,清廉都是最低標准,但我們有時候卻把這個最低標准當成了最高標准。”王躍文如是說。
當談到自己的作品《大清相國》時,王躍文說,在小說中固然要寫到主人公陳廷敬不得已而迂回、隱忍的為官之道,但更重要的是展現他的道德修為,因為當時能做到清廉自守又有所作為,非常不易。他認為,在強調法治建設的同時,現代社會的官員也同樣需要道德自律。
文學引導國民精神前行
會上,王躍文作了題為《如果沒有文學,人類必將滅亡》的發言。他幽默地表示,雖然自己討厭“標題黨”,但這次要做一回“標題黨”。
王躍文說,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個標題聳人聽聞。但他堅信,如果沒有文學藝術,那麼人類存在的意義將大打折扣。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一時的喧囂終究會被歷史消音,一時的繁華終究會被時間漂白。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前人的很多思想、修為、功業都是我們應該汲取的文化營養。”王躍文說,“我非常贊同魯迅先生一句話,什麼是文藝?文藝就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前途的燈火。”
陸天明曾到德國與當地青年對話。雖然德國完善的法制讓他感到羨慕,但他同時覺得德國失去了創造歷史的激情、愉悅和驕傲,“而中國的青年正在創造中國的未來、中國的歷史”。
談起作為文學家的使命感時,陸天明有些激動,他說:“當這麼偉大的使命降臨到青年一代身上的時候,降臨到我們國家這一批文學青年的時候,怎麼用文學去表達它?我覺得(這是一項)特別重要、特別光榮(的使命)。”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