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演奏家郎朗2016年在阿根廷科隆大劇院獨奏會上演出。中演公司供圖
琵琶演奏家趙聰2016年在墨西哥的獨奏會上演出。中演公司供圖
“友誼越真,門越敞開。”拉丁美洲諺語如是說。2016年,首個“中拉文化交流年”在中拉兩地近30個國家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與拉美越走越近,浩瀚的太平洋不僅無法阻隔兩地人民緊密往來,相反,這片一望無際的水域成為連接兩個地區間友誼紐帶,見証了中拉雙邊關系的跨越式發展。
跨越空間
文化交流明珠熠熠生輝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在巴西出席首次中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領導人會晤時倡議,中國同拉美各國應“加強教育、文化、體育、新聞、旅游等領域交流合作,開展文明對話,使雙方人民在文化上彼此欣賞、心靈上相親相近”。
與北京相距近1.3萬公裡的阿卡普爾科被譽為“太平洋上的珍珠”。在市中心的地標性建筑國際會議中心對面,一座中國古代美女的漢白玉雕像尤為醒目。1995年,青島將這座名為“飛天琴女”的雕塑贈送給姐妹城市阿卡普爾科,紀念兩城相交十周年,也為從這裡開始的中拉交往史留下一道東方印記。
16世紀中期,西班牙商人乘坐滿載中國絲綢、瓷器和象牙等商品的大帆船,每年6月從菲律賓馬尼拉起航乘西南季風北上,行經萬余海裡,歷經約半年抵達墨西哥海港阿卡普爾科。當地人稱這些滿載中國精美器物的船為“中國船”。
這段姻緣促成了中墨兩大文明古國史上第一次相遇和對視,遺留下來的古跡、文物連同民間代代相傳的故事一道,讓“中國”成為了當地人最向往、最熟悉的名字。西紅柿、土豆、花生等常見食材從美洲走進中國尋常百姓家,與此同時,來自東方的商品輾轉運往秘魯、巴拿馬和智利等國,在美洲掀起推崇中國絲綢的熱潮,當地人紛紛辦起以中國生絲為原料的紡織廠,讓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繁忙興旺長達250年之久。
兩三百年后,由於國際貿易的擴大,“新大陸”的勞動力嚴重短缺,以秘魯政府為首的一些拉美國家遣使向清朝求援。1849年,第一批契約華工抵達秘魯,由此揭開持續150余年的大規模移民史。秘魯歷史學家費爾南多·格蘭達在其著作《沙國之夢》中曾寫道,這些華工除秘魯外,還少量分散在古巴、巴拿馬和智利等地,不僅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力量,也為美洲大陸的多元化與大融合做出貢獻。
走在秘魯街頭,隨處可見的“chifa”招牌讓人難以忘懷,中國人讀起來也頗為耳熟,這是粵語“吃飯”的音譯,被秘魯人借進西班牙語專指中餐館。在契約華工時期,一些“退役”后獲得經濟自由的工人在當地開起小餐廳,經過幾百年的沉澱和滲透,中餐煎、炒、炸等手法已經融入了秘魯菜的烹飪流程,“炒飯”“餛飩”等詞以粵語讀音的形式進入秘魯西班牙語詞典。“chifa”如雨后春筍般相繼開張,不少中餐館一改在其他國家街頭小攤、簡單作坊的刻板印象,在秘魯成為具有東方優雅氣質的高級聚會場所。
中國茶葉也在19世紀初期抵達拉丁美洲。1810年前后,遷居巴西的葡萄牙王室聘請了幾百位中國茶農,跨越浩瀚的大西洋南下來到巴西傳授茶藝。巴西因此成為繼中國和日本外第三個懂得種茶的國度。今天,幾個世紀前中國茶農種下的茶樹在裡約植物園裡依然常青,蒂茹卡國家公園內的“中國亭”成為俯瞰全城的最佳觀景台,中國茶成為巴西人的日常飲品,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漂洋過海,在拉丁美洲落地生根,融合發展。
跨越語言
文學藝術奏響心靈共鳴
相似的歷史背景為中拉文學的親密握手創造了契機:西有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再現拉美被殖民血淚史的著作《百年孤獨》,東有中國作家莫言講述高密東北鄉人在抗日戰爭中為生存而奮起反抗的故事《紅高粱》,后者閃爍著拉丁美洲文學獨特的“魔幻現實主義”光芒。
古巴作家阿萊霍·卡彭鐵爾這樣講解魔幻現實主義:“它是用豐富的想象和藝術夸張的手法,對現實生活進行特殊表現,其所要表現的並不是虛幻,而是現實。‘魔幻’只是手法,反映‘現實’才是目的。”從15世紀末開始,拉丁美洲就生活在帝國主義的鐵爪下,19世紀初,波瀾壯闊的拉美獨立運動為各國人民贏來了自主獨立,同時也為“拉美文學大爆炸”帶來了靈感和題材,魔幻現實主義在這片土地上產生、發展、成熟,達到巔峰。
上世紀80年代,《百年孤獨》傳到中國,帶給中國文壇以巨大震撼。彼時,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文學界正如飢似渴地尋找一條創新之路,這本書讓莫言和他的同行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新鮮感。“先生,我在夢中曾經與你一起喝過咖啡,但哥倫比亞的咖啡裡面,有點中國綠茶的味道,”2015年莫言訪問哥倫比亞時,在已逝的馬爾克斯故土上說出這句醞釀多年、帶有“魔幻”味道的開場白。
自2016年初“中拉文化交流年”在北京拉開序幕,一系列圍繞著“請進來”“走出去”兩大主線的文化活動在中國和拉美陸續上演:來自20個拉美國家的藝術團體訪問中國,加勒比美食節、電影節、音樂節在中國掀起一陣“加勒比海風”﹔中華文明史上兩大瑰寶也走向南美:朝陽區文化館的“兵馬俑彩燈”率先漂洋過海,在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進行戶外展出﹔來自故宮博物院的200余件珍品遠渡重洋來到智利……揭開太平洋兩岸不同文化的神秘面紗,中國和拉美諸國用碰撞的激情講述文化融合之美。
今年是中國和秘魯建交45周年,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歷史博物館牽手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奉上一道中國歷史盛宴。來自中國多家博物館的112件組華夏瑰寶來到秘魯,講述了從史前文化到明清時期的漫長歷史,生動展現了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薪火相傳。秘魯國家考古人類學歷史博物館館長伊萬感慨道:“這場展覽能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中國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實屬難得。”
“長路識朋友”,智利的俗語對應中國的成語“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中拉文化交流年”只是一個開始,隨著中拉民間交流的不斷深入,雙方關系將日益親密,中拉攜手,必將共同描繪出太平洋兩岸美好的嶄新圖景。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