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后,天安門城樓前一如往常,熙熙攘攘。柔和的日光靜靜地洒在金水橋上。沿著西長安街前行,就來到了一座昔日的皇家園林——中山公園。
中山公園原名“中央公園”,位於紫禁城南,與北京故宮一牆之隔,因“中山”二字顯得意義非凡。它原是明清兩代的社稷壇。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在園內拜殿(今中山堂)停放靈柩,舉行公祭。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1928年遂改名中山公園。
步入公園南門不久,一座孫中山銅像就矗立在眼前,大理石的底座上鐫刻著鄧小平的鎏金題字,“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永垂不朽”。許多游客在此瞻仰留念,來自山東的孟凡萬就是其中之一。
“孫中山作為革命先驅,一生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奔走,帶給人們希望,無疑是當時黑暗裡的一顆指路明星,最后在北京隕落,甚為可惜。但孫中山的理想和思想卻像火花一樣,澤被后世,長久地傳承了下來。”孟凡萬望著眼前的雕像若有所思地說。
道路兩旁的樹葉變成了金黃色,沿此往北,便來到公園的中心——社稷祭壇,中山堂與其南北相望。孫中山為蒼生社稷奔走呼號,最后停靈在此,也算是對他未竟之志的一種告慰吧。
1925年3月24日起,孫中山的公祭儀式就在中山堂舉行,北京各界群眾數十萬人前來祭拜。因孫中山生前希望安葬於南京的紫金山,當時家屬決定將靈柩暫厝於香山碧雲寺,以待將來。
光陰荏苒。如今,這裡已是知名旅游景點。香山公園管理處宣傳科科長康玲10日告訴中新社記者,碧雲寺有著佛教勝地和孫中山紀念地雙重性質,因此游客常年絡繹不絕。今年恰逢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在豐富原有兩個展廳的基礎上,5月份在寺內特別推出名為《愛·懷念》的主題展覽,再現孫中山與宋慶齡的革命理想與博愛情懷。
在其指引下,記者來到碧雲寺的最高處——金剛寶座塔,這也是孫中山曾經的停靈地。上刻乾隆御書“燈在菩提”,塔上遍布佛像、龍鳳、雲紋、獅象等大小浮雕,立足石塔,全寺風景一覽無余。因孫中山生前穿戴的衣帽封藏於塔內,后人又稱其為“孫中山先生衣冠塚”,近年來,連戰、吳伯雄、朱立倫等中國國民黨領導人到訪大陸時均到此瞻仰。
從衣冠塚順勢而下的第一個大殿則是“孫中山紀念堂”,紅匾金字,為宋慶齡手書。紀念堂內正中安放著孫中山漢白玉全身塑像,左右牆壁上鑲嵌著孫中山先生所寫《致蘇聯遺書》,正廳一隅陳列著1925年3月30日蘇聯人民送來的玻璃蓋鋼棺。另有孫中山先生的遺墨、遺著,參訪者不時誦讀。
大殿右側,一顆名為“紀念樹”的青鬆挺拔佇立,據介紹,其為2006年連戰拜謁衣冠塚時所植,壽命可達千年。縱使風雲變幻,它卻巋然不動,靜靜守護在旁,見証著歷史的變遷。(完)(作者 呂少威)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