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迎接首個“中華慈善日” 推動形成全民慈善

2016年09月05日08: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各地迎接首個“中華慈善日” 推動形成全民慈善

徐 駿作 (新華社發)

  根據9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每年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今年的“中華慈善日”圍繞“以法興善,助力脫貧”主題,動員和引導更多人自覺依法投身慈善事業。近期,各地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迎接首個“中華慈善日”的到來。

  科技點亮慈善展會

  文創產品義賣,“3D義肢”“蒙眼作畫”體驗,殘疾人表演皮影戲,優秀慈善項目展示……9月4日,首屆京津冀慈善展示會在北京市全國農業展覽館拉開帷幕。來自京津冀三地的150家公益組織和企業,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示慈善工作成果,宣傳《慈善法》和慈善精神,讓觀眾“零距離”感受慈善。筆者注意到,展覽中體現了不少高科技和互聯網元素,為慈善事業增添了吸引力和趣味性。

  在北京豐盛公益基金會的展位,一套心理行為智能全網教學系統吸引了許多觀眾參與體驗。“系統內有很多游戲,連連看、電子沙盤、呼吸測試等,通過監測孩子參與游戲時的行為,形成數據與視頻資料,交給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分析,就能量身定制治療方案。”北京天力智慧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工作人員對筆者說,他們為6歲至16歲的青少年研發了這套系統,並在新疆、雲南等地推廣,支持落后地區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治療工作。

  據慈善展主辦方工作人員介紹,9月5日,一對智能機器人將作為“慈善法宣傳小天使”在展會上亮相。“拍拍頭、摸摸耳朵,機器人就會開口說話,講解《慈善法》的重點條款,並與觀眾進行互動問答。”這名工作人員對筆者說。

  在慈善展現場,觀眾可通過掃描二維碼的方式參與“慈善我要捐”活動,進行線上捐贈。微信公眾號“慈善北京周”還推出了慈善地圖,將京津冀的慈善機構信息匯集到一張地圖上,觀眾通過點擊地圖,即可找到離家最近的慈善機構,查看“慈善開放日”的活動信息。

  各地弘揚慈善文化

  “執教深山十九春,霜花兩鬢守清貧。此生莫道等閑度,明燭光垂后世人。” 8月26日,陝西省舉行慈善詩文大賽獲獎詩文朗誦會,獲獎作品《題榆林最美教師楊增葉》,講述了女教師楊增葉在黃土高原深處扎根19年的感人故事,打動了許多聽眾的心。

  據陝西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為迎接首個“中華慈善日”,陝西省近期組織了一系列活動——“三秦慈善獎”評選、迎“9·5”百日慈善大行動、“愛心歌曲大家唱”匯演大賽、慈善高峰論壇……一場場活動將陝西的慈善文化氛圍推向了高潮。

  9月1日,中華慈善博物館開館儀式暨第九屆“中華慈善獎”頒獎典禮在江蘇省南通市舉行。據悉,中國首個國家級慈善主題博物館,建立在近代著名慈善家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舊址上。博物館展品中不僅有講述傣族王子維先達臘樂善好施的明代貝葉經真品,有趙朴初、星雲大師等人的書法作品,還有在中國從事慈善事業的外國友人所捐贈的資料物品。

  推動形成全民慈善

  “行善之事,一年365天都可以做,但設立‘中華慈善日’,具有神聖感和儀式感,更能喚起民眾的精神共鳴。”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研究所副研究員鄧文卿教授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

  湖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周秋光對本報分析說,在法律上把慈善日規定下來,體現了政府對慈善事業的重視,有助於形成“全民慈善”的局面。“慈善日不一定要讓大家捐多少錢,而是通過對千百年來慈善文化的回顧,通過對慈善法和慈善事業的宣揚,激勵更多人為慈善發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專家指出,“仁者愛人”“樂善好施”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蘊含著豐富的慈善精神,設立“中華慈善日”既是對傳統美德的繼承和發揚,也是與國際慈善事業接軌。

(責編:洪蔚琳(實習生)、曾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