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青海之行,最關心這三件事

申亞欣 龔儀

2016年08月26日09:49  來源:人民網
 

8月22日至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青海調研考察。這是8月22日下午,習近平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考察時接受村民獻上的青稞酒。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抵達平均海拔2800米的青海省格爾木市。這是今年以來,繼到重慶、江西、安徽、黑龍江、寧夏、河北的考察調研之后,習近平的第七次基層調研,也是他擔任總書記以來對青海的首次考察。

截至目前,記者梳理發現,十八大以來,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習近平的國內考察足跡已遍布28個省市區,僅有西藏、廣西、山西還未覆蓋。

今年的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了青海代表團的審議,並詢問了有關青海的綠色發展、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牧民生活等具體情況。

作為擔任總書記以來的首次青海考察之行,習近平深入當地企業、藏族村庄、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等地,詳細詢問,殷切叮囑,飽含著對青海的關心和期許。仔細梳理考察行程,下面這幾件事情讓總書記最為關心惦念。

生態保護

“限制或禁止開發,不是妨礙發展,恰恰是有利於發展”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從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中可見一斑。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全省近90%的國土面積屬於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如何保護好青海的生態壞境,成為一項擺在領導干部面前的重大考題,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

2015年12月,在習近平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九次會議上,《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審議通過。

青海考察的第一站,習近平就走進察爾汗鹽湖,聽取柴達木盆地發展循環經濟和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情況。習近平走上木棧道,走向鹽湖深處。在棧橋鹽橋上,習近平問:“去杠杆用什麼方法?”“採鹽船是國產的嗎?每天採鹵多少量?”“循環經濟動能採用清潔能源嗎?”

習近平指出,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隨后的考察行程中,生態保護也一直是習近平的考察重點。在太陽能電池生產車間,習近平拿起一塊太陽能電池板仔細察看,強調“讓清潔能源更好造福人民”。

在青海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習近平通過大屏幕,接通了昂賽瀾滄江大峽谷觀測點的視頻連線。“雜多縣有多少隻雪豹?”“生態恢復情況怎樣?”“生態管護員力量配置情況如何?”習近平詳細詢問。他希望生態管護員認真履行職責、完成保護任務,希望各級黨委和政府進一步摸索和完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切實保護好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

習近平進一步指出,青海省擔負著筑牢國家生態屏障的重要職責。實踐証明,在三江源地區限制或禁止開發,不是妨礙發展,恰恰是有利於發展。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習近平在青海考察時強調。

脫貧攻堅

“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在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外記者見面會上飽含深情的話語言猶在耳。

近年來,脫貧攻堅是習近平調研考察的一大主題。

今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會上,有代表談到精准扶貧,介紹了青海扶貧攻堅舉措,包括勞務輸出過程中形成了像“拉面經濟”這樣的品牌。總書記詢問青海拉面的由來、與蘭州拉面的區別、經營拉面人員的情況等。聽說現在青海有2.8萬家拉面店,有18 萬人在全國各地從事拉面經營,不少人都由此成為了企業家,總書記對此表示肯定。

踏著泥濘街道,8月23日上午,習近平冒雨來到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情況。

“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改善人居條件,更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習近平仔細閱看班彥村村民呂有金家的《扶貧手冊》和《貧困戶精准管理手冊》,詳細了解他們搬入新村后從事生產、外出務工、孩子上學等方面的打算,詢問一家人對幫扶項目是否滿意。

老呂講起今后的打算,眼神裡都是光彩。習近平微笑著傾聽他的講述,勉勵說,新村建設要同發展生產和促進就業結合起來,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產搞上去。

“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在青海考察期間,習近平指出,各級黨政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定決心和堅強意志,堅持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站在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習近平以不懈的腳步丈量著中國每一寸貧困角落。青海之行的扶貧考察,再次彰顯著總書記的“扶貧情懷”。

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對於各民族共同發展、民族團結,習近平向來格外重視。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全面分析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國內外形勢,深刻闡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此次會議指出,“一些民族地區群眾困難多,困難群眾多,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難度較大,必須加快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

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來到青海代表團參加審議,不時詢問民族團結等具體情況,強調多民族是我國一大特色,是我國發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本次青海考察,當地藏族同胞的生活是習近平念茲在茲的牽挂。抵達青海當日,習近平就來到格爾木市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考察生態移民、民族團結和基層黨建工作。村民們身著盛裝,獻上潔白的哈達、切瑪、青稞酒,表達對總書記最隆重最熱烈的歡迎。

“小孩子幾年級了?”在村民申格家寬敞明亮的藏式客廳裡,習近平同他們拉起家常,了解一家人的收入、工作、學習情況。當了解到,搬遷后,村民申格家住上了國家給蓋的新房,睡在了床上,家具家電也齊全了。總書記高興地說:“你們的幸福生活還長著呢,希望你們健康長壽。”

在青海考察期間,習近平強調,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教育引導各族群眾在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中做到和睦相處、團結共進,共同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回顧習近平深入各地基層的考察調研,多次看望少數民族群眾。從雲南到黑龍江、從湖南到寧夏,總書記堅信:“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做民族團結重在交心,要將心比心、以心換心。”  

(責編:曾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