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站“聞臭師”:鼻子要年審 不能抹口紅

史自強

2016年08月25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環境監測站“聞臭師”:鼻子要年審 不能抹口紅

環境監測站“聞臭師”:鼻子要年審 不能抹口紅

  惡臭嗅辨員坐在小隔間中,正在進行檢測。 史自強攝

  如果說一份工作就是不斷地聞“臭氣”,你能想象嗎?當環境空氣質量越來越受到關注之時,“聞臭師”這個職業開始悄然走入公眾的視線。

  在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環境監測站,這裡有全省建設最為規范的惡臭嗅辨室。10名聞臭師中,包括2名惡臭判定師和8名惡臭嗅辨員。他們憑借鼻子判斷臭氣的排放是否超標,給出的嗅辨結果將成為環境行政處罰的依據,並且具有法律效應。

  李瑩瑩是這裡唯一的“90后”惡臭嗅辨員。“我們的工作中有很多‘清規戒律’,比如,抽煙喝酒肯定是不行的,工作前不能吃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品,也不能有鼻炎,一旦感冒,會被立即換崗。作為一名女聞臭師,還不能抹香水、口紅等等,隻能‘素面朝天’。”

  每次實驗,通常都會安排6名嗅辨員同時測試,每人坐在一個小隔間裡,獨立對氣味進行評價,“就像打公用電話”一樣,互不干擾。惡臭判定師每次會給每名嗅辨員3隻臭袋,袋中均裝有經過活性炭淨化的無臭清潔空氣,其中一隻則注入了極少量被測的惡臭氣體樣品。嗅辨員需要通過“聞”來判定目標氣體在幾號臭袋。隨后氣體會被稀釋,並進行反復嗅辨實驗。

  實驗中,由於連續工作會產生“嗅疲勞”現象,因而工作一小時后,嗅辨員需要在空氣新鮮的地方休息15分鐘左右才能繼續工作。經多輪測試后,惡臭判定師將根據嗅辨員的測試結果,通過科學公式計算出臭氣的濃度。

  “我們的鼻子每三年就得年審一次,就和車子一樣。如果年審沒過,就得下崗!”李瑩瑩說。由於人的嗅覺會隨著年齡退化,聞臭師的年齡通常也限制在18至45歲之間。“上崗前要經過專業培訓,直至能准確分辨出稀釋過的花香、汗臭氣味、甜鍋巴氣味、成熟水果香、液體石蠟等至少5種氣體,還必須持有國家專業機構頒發的‘嗅辨員証書’,否則不允許上崗實驗。”

  明明有儀器,為啥偏要靠人來測試臭味呢?大名縣環境監測站站長成艷蕾說,根據《惡臭污染物排放標准》,監測指標有氨、三甲胺、硫化氫、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苯乙烯、臭氣濃度等9項。但儀器設備隻能檢測出前8項單一氣體的濃度,對於最后一項“臭氣濃度”這種綜合性異味的濃度,往往就無法判斷了。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嗅辨員用嗅覺實驗的方法進行檢測,最終判定出惡臭污染的程度。

  據了解,惡臭嗅辨的採樣分為兩種,一種來源於固定污染源的排氣筒,另一種則是在垃圾填埋場或污水處理廠的“廠界”周邊進行取樣。市民如果生活中遇到了臭氣困擾,可撥打12369環保熱線進行反映,環境監測站會及時採集臭氣進行分析,聞臭師或許就要上場了。(史自強)

(責編:龔儀(實習生)、申亞欣)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