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看望北戴河休假專家。
殷殷報國志,拳拳赤子心——在8月碧空萬裡、寧靜祥和的北戴河,盡顯無遺。
8月2日至7日,受黨中央、國務院邀請,來自全國各條戰線的56位專家來到北戴河參加暑期休假活動。一周來,他們感受到的是一份如約而至的關懷: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足以感動萬方,天下歸心。
8月5日,受習近平總書記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在北戴河看望慰問暑期休假的專家,並同大家進行座談。每年邀請專家到北戴河休假,是黨和國家關心重視專家人才的具體體現,已成為一項制度性安排。
今年以來,國務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科研創新和人才鬆綁政策,對人才愈發重視。在此背景下,今年50多位專家的北戴河之行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義。人民網記者專訪了4位受邀專家學者,他們暢談了親身感受,並就人才評價、“工匠精神”等熱點話題各抒己見。
馬永生:干一件事情,就要盯緊一件事情
“從這次活動,我感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我們這些知識分子的關心,這既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榮譽。這次休假收獲很大,遠遠超過了之前的預期。”談起北戴河之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馬永生意猶未盡。他認為,新時期的人才要有高度的自信、強烈的擔當、執著的追求。
對於休假期間專家們交流得較多的“工匠精神”,曾用十多年時間發現普光氣田的馬永生感概頗深:“現代社會比較浮躁,這也或多或少地反映到科研事業當中。在這樣的情況下談‘工匠精神’,我覺得很有現實意義。”他認為,“工匠精神”有兩層含義。“一層是指一種‘精細’的精神。科學研究必須要有追求精細極致的精神。另一層面,就是總書記提到的‘釘釘子精神’。就是能夠持續的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個行業中沉下心來,用一生的追求或者幾代人的追求去實現目標。”
“干一件事情,就要盯緊一件事情。”馬永生反復強調毅力的重要性。“比如我們打井,打一口井可能失敗了,打十口井還是失敗了。如果沒有定力,就很容易半途而廢。想在一個領域有所創新突破,沒有對問題持續的關注是做不到的。創新本身就需要堅持。專注某一件事情,專注某一個領域,才能追求卓越。”
劉忠范:吸引人才,更要解決人才成長的土壤和環境問題
“無論是待遇改善還是政策支持,國家都投入大量的資源,這給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機會。”受邀前往北戴河休假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劉忠范同樣感受到了這些年國家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自2001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邀請16批900多位專家學者到北戴河等地參加休假活動。參加今年休假活動的56位專家有著鮮明的特點,他們是以國家“萬人計劃”專家為主體的國內各領域優秀人才代表。
“萬人計劃”是黨中央為培養造就國內高層次人才隊伍所推行的一項重要人才戰略,從2012年起,計劃用10年左右時間,遴選支持1萬名高層次人才。作為這一人才計劃的受益者之一,劉忠范對此心存感念。“這其中人才工作對科技進步起到的推動作用可謂有目共睹。”
如何用好、吸引、培養各類創新人才?“我認為人才問題涉及到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引進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因素。近些年來,國家對人才的選拔越來越重視。由國家牽頭選拔人才,各種選拔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也越來越多,在國內外引起的反響也非常大。”劉忠范繼續談到,“另一方面是人才成長的土壤和環境要素。如何在人才引進之后,充分發揮作用,促進人才繼續成長,這需要一個適合的環境和土壤。從更高層面來講,這其實是一個人才成長的文化環境問題。我認為國家在第二個層面上還有很多發揮和改善的空間。”
“學術研究是需要時間積澱的,不能急功近利。希望國家關注和重視學術評價機制的改進和科研文化環境建設,努力打造一塊創新文化沃土,讓科研人員能夠沉靜下來,關注真正的科學或者技術,多一些純粹,少一些功利。創新文化建設已成為當務之急。”
陳海生:有什麼樣的評價體系,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
長期在科研戰線奮戰,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陳海生持續關注著國家的科研創新和人才政策動態。“新政策體現了黨對人才的關心和愛護,新出台的科研經費管理辦法,股權激勵措施,解決產業化、國有資產流失等問題的管理辦法,都很有針對性,對我們幫助都很大。”
談到人才評價機制,陳海生認為,“有什麼樣的評價體系,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而在中國的人才評價機制中,僅以‘數論文’的方式評價人才的現象依然存在。”
“如何判斷一個好醫生,應該以手術做得好不好,病看得好不好為標准﹔如何評價一個好老師,最根本的應該是課講得好不好,學生培養得好不好﹔如何評價一個企業,應該是看它生產的產品怎樣,市場佔有率多高……領域不同,評價標准也不同,不能都以論文寫得好壞來評價。”陳海生談到。他建議國家要加強評價機制方面進一步的改進。改變僅以論文數量論高低的簡單化評價方式,精准施策,為人才量身打造適合的分類評價機制。
馬芙蓉:希望國家營造全民族尊重醫護、尊重生命的氛圍
近年來,休假專家的人員結構也正由科技界“一枝獨秀”發展為各領域“全面開花”。作為醫療衛生戰線的受邀專家,“擔當、自信與作為”成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馬芙蓉最深刻的記憶。
“醫學人才是國家的寶貴人才和稀缺資源,培養周期非常長。”採訪中,馬芙蓉結合自身專業領域,談到了醫學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同時,她也流露出對目前醫學人才培養問題的擔憂:“后備醫學人才匱乏,令人擔憂。很多醫學院招不到一流的學生,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身體是建設的本錢,當醫生不能真正擔負起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重任時,我們的健康夢和中國夢就要落空了。”
馬芙蓉希望,國家能努力營造全民族尊重醫護,尊重生命的氛圍,讓廣大的醫護人員安全行醫,尊嚴行醫。良好的醫療環境才能夠吸引和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后備醫學人才。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