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 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成都舉行,G20成員國、嘉賓國的財長和行長們,加上相關國際組織的“掌門人”,一共9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這已經是各國“錢掌櫃”們今年第二次來中國了,目的是給仍顯疲弱的世界經濟下診斷書、開藥方,為9月份召開的G20杭州領導人峰會作准備。
世界經濟究竟得了什麼病?
世界經濟得了什麼病,嚴重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早在今年年初G20上海會議上,各國財經大佬們已經給出了判斷。最新的判斷是全球經濟復蘇仍艱難,面臨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國際金融機構大佬們是這麼看的: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略微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長預測,指出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上升和部分市場波動性加劇導致下行風險加大。
世界銀行(WBG)下調了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強調為應對加劇的經濟下行風險,實施結構性改革的緊迫性更加突出。
世界貿易組織(WTO)認為,盡管出現了一些積極動向,但國際貿易前景仍不明朗,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不斷增多,給國際貿易政策環境帶來挑戰。
國際勞工組織(ILO)預計,當前疲弱的全球經濟增長,難以彌合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就業和社會差距。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勞動生產率存在下滑趨勢,未來全球經濟增長依然存在不確定性。
金融穩定理事會(FSB)認為,全球經濟和金融面臨的困難增多,結構性挑戰突出。
這麼多國際組織發聲,說明世界經濟形勢確實比較嚴峻。經濟和政治不確定性上升,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英國脫歐,英鎊一天內下跌10%,30年累積的漲幅一下子跌沒了,可見市場是多麼恐慌。
今年二月份G20上海財長會發表的聯合公報,就已經發出警告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英國可能脫離歐盟,以及一些地區存在大量難民將對經濟造成沖擊。如今“黑天鵝”事件扑啦啦的出現,世界經濟再遭“補刀”,在此形勢下,加強國際經濟政策協調的重要性凸顯。
世界經濟增長的“藥方”是什麼?
對於世界經濟增長,G20努力方向和目標是 “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這三個詞實現起來,哪一個都不容易。世界經濟的“病灶”是多方面的,解決問題就不能隻靠一兩味藥。應對全球經濟面臨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需要採取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改革在內的各種政策工具,促進經濟增長。
今年2月舉行的G20上海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重申將避免競爭性貶值,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並同意就外匯市場進行密切討論溝通,來應對風險、增強市場信心和促進經濟增長。4月舉行的G20華盛頓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承諾貨幣政策繼續支持經濟活動,保持價格穩定。同時,通過靈活實施財政政策促進增長、創造就業和提振市場信心,增強經濟韌性,並確保債務佔GDP的比重保持在可持續水平。
此次成都會議,主要任務是核准財金渠道全年主要成果,並提交G20杭州峰會。主要議題包括:制定結構性改革的優先領域和指導原則,以及衡量改革進展的指標體系,發起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進一步推進國際稅收合作等。成都會議開幕當天,“G20稅收高級別研討會”登場亮相,財政部部長樓繼偉關於“應對數字經濟征稅”、“義無反顧推進房地產稅收改革”等觀點,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與熱議。
熱鬧歸熱鬧,最終大家還是要從中看出“門道”。歸納起來,各國財經大佬們的承諾和行動有這麼幾點: 一是貨幣政策應繼續支持經濟活動,並保持價格穩定﹔二是財政政策應保持靈活性,以促進增長、創造就業和提振信心﹔三是稅收政策要鼓勵創新,同時要保持平衡。也就是說,貨幣競爭性貶值的可能性較小,全球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加大,建立國際稅收新秩序,打破跨國公司避稅和數字經濟不征稅的現狀。
樓繼偉認為,稅收政策首先應該體現公平,其次是鼓勵創新。數字經濟包括電子商務都是創新,對於這些新興行業應該收稅,否則就不公平。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子商務零售額增長28%,實體店增長8%。但數字經濟有很大社會影響力,有很大的既得利益,真正付諸實施很難。
中國的哪些做法被“點贊”?
年初上海會議召開時,中國股市剛剛受到重挫,國際市場看空人民幣令外匯承壓,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此起彼伏。幾個月過去,此次成都會議的一個明顯的變化,是各國對中國經濟信心增強。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依然是世界經濟重要動力源。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定增長,GDP同比增長6.7%,經濟結構更加優化,消費和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等新經濟快速增長,產業轉型升級快速發展,對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承諾,將以今年擔任二十國集團(G20)主席國為重要契機,致力於培育壯大包括創新在內的新的經濟增長點、深化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更多更高質量的就業機會,促進全球經濟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
推進結構性改革是G20國家的重要目標,中國在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走在了前面,也獲得了各國代表們的“點贊”。
一是中國政府簡政放權,消除市場扭曲、提高行政效率,通過對企業鬆綁激發經濟內生動力,取得了很好效果。
二是中國的稅制改革,特別是營改增全面推開,不僅為企業大規模減稅,更重要的是優化和完善了稅制,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夯實了基礎。不少國際財經大佬對此十分羨慕:增值稅改革我們已經想了二十年,沒想到中國把它干成了!
三是中國貧困人口大規模脫貧,低收入者收入持續增加,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平衡。雖然發達國家福利比我們好,窮人的收入也不算少。但令這些國家頭痛的是,他們的政策似乎出現了偏差,靠政府“救濟”的窮人越來越多,低收入者的就業機會和收入沒有增加,這不僅給政府財政帶來了巨大壓力,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在G20稅收高級別研討會上,意大利財長就提出要對基尼系數重新進行審視。中國基尼系數雖然不低,但中國創造的就業機會更多,使貧困人口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實現大規模脫貧,低收入勞動者收入大幅提高,這不但使中國經濟充滿活力,經濟的平衡和穩定性也大大增加。(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經濟社會”首發)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