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凌晨4點開始,就陸陸續續有人帶著小板凳和iPad趕來,一邊排隊領號一邊玩游戲……這種排隊現象出現在上海一些教育培訓機構。報名這類培訓班的學生,從過去的小學四五年級,擴展到如今的幼兒園中班、大班,一些家長為了在知名培訓班“佔坑”甚至給還沒開始上幼兒園或者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報名。
6月23日上午,上海市教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回應“幼升小”家長有關“提前學拼音”等問題的焦慮——拿出數據,語文教學專家、幼兒心理專家、小學校長等齊上陣,勸說家長“千萬不要提前學”。
這是全國省一級教育主管部門,第一次在暑假前向社會上“提前學”的風氣宣戰。
調研顯示,“提前學”效果到二年級期末趨於消失
最有力的一組數據,來自教育專業“大牛”華東師范大學。此前,為回應家長對孩子學習拼音的關切,上海市教委委托華師大專家團隊針對“小學低年級漢語拼音學習效果”進行專題調研。
上海小學語文教學與全國其他地區一個較大不同就在於拼音。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了解到,在全國其他省份,小學語文大多“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但上海實施“拼音與識字、閱讀相融合”的語文教學模式,將以往的集中兩個月學習拼音的辦法,改變為課文全注音方式,拼音學習貫穿小學一二年級兩年的學習中。
這種新式的教學方式,一度引起學生家長的焦慮。家長中有人認為“學校不教拼音了”,有人認為“集中教拼音比分散教效果好”,還有人覺得“既然學校不集中教,就讓孩子集中學”。“集中學拼音”一般被安排在幼兒園大班升小學的那個暑假,學習地點則是各類社會培訓機構。
因為“幼升小”拼音培訓生意興隆,一些培訓機構開始限制名額,逼得家長不得不在幼兒園小班、中班就開始報名“佔坑”。與此同時,一些英語類、藝術類培訓機構,也瞄准了這一市場,每年暑假開班“教拼音”。
那麼,提前學拼音的孩子,就一定比零基礎的孩子更強、更好嗎?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實際上,“提前學”不僅不能帶來多大益處,“后遺症”反而更多。
先來看看華師大的調研數據,調研組選擇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期中、期末,一年級第二學期期末,二年級第二學期期末4個節點,在上海市范圍內選擇不同類型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參加筆試和口試。
結果顯示,一年級第一學期期中學生認讀和拼讀能力平均達標率96.68%,二年級第二學期期末學生拼音能力平均達標率97.15%,4個階段學生的拼音能力達標率呈現遞增趨勢。這表明,現行的“拼音與漢字、閱讀相融合”教學模式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那麼,學前學習過漢語拼音或者進行過課外漢語拼音補習的學生,是否比那些“零基礎”的孩子更強呢?
調研報告稱,在入學初期,提前學過拼音的孩子的確測試成績稍好一些,但這種影響到二年級期末逐漸趨於消失,“學前階段是否早學拼音,對孩子小學階段尤其是中高年級語文學習沒有顯著影響”。
“提前學”的孩子,小學學習表現或許更糟
“提前學”不僅不能給孩子小學學習帶來多大優勢,相反,“提前學”或許還會讓孩子小學學習階段表現更糟——專注傾聽的學習習慣不易養成,卻養成“長期不認真聽”的壞習慣。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的重要工作是在上海各個小學裡聽語文課。他告訴記者,不少提前學過拼音的孩子,在小學階段會有“聲母帶調讀”的習慣,這種習慣到小學階段很難糾正,“他在學前,尚不具備學習拼音的心智情況下,提前學了拼音,養成了錯誤的拼讀方式。”
華師大對外漢語學院副教授毛世楨表示,大多數拼音培訓機構的培訓資質存疑,“一個號稱教拼音的老師,他連拼音當中稍微深奧一些的問題都答不上來,還去誤人子弟”。
調研數據顯示,上海僅有25%的家長對現行的“拼音與識字、閱讀相融合”的教學模式相對了解,更多的家長在尚不知道小學如何教學生的情況下,就盲目地把孩子送去拼音補習班。
這種情況,得到了靜安區閘北實驗小學副校長、語文教師錢玉華的証實,“那些提前學過拼音的孩子覺得自己會讀、會拼,有的甚至會寫了,就不再認真聽課。久而久之,他們上課的專心度會弱於其他同學”。
錢玉華說,教師在課堂上也會更關注那些沒有學過拼音的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練習和表現的機會,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好處,“過早學習拼音,耗費孩子大量時間,最后卻是‘事倍功半’,有時候甚至得不償失”。
沒有哪一所小學的校長,會把招生重點放在“知識”上
除了擔心上小學跟不上外,還有大量家長為孩子提前“補習”是為了給孩子考取優質民辦小學增加“籌碼”。上海的公辦小學現在嚴格要求按照“就近原則”入學,但很多民辦學校可以全區或者全市招生,一些熱門民辦學校招生甚至排起長龍,錄取比例可以達到10︰1。
民辦學校的招生,根據上海市教委的規定,一律採取“面談”形式,沒有筆試、不考語數外知識。但一些家長卻認為,識字多少、是否會數字加減,是決定孩子能否被錄取的重要因素。
對此,上海市虹口區民辦麗英小學校長、特級教師孫幼麗進行了澄清,“我可以明確告訴大家,上海沒有哪一所民辦小學校長會在招生時,在考察知識點上下功夫。因為根本沒必要,這麼做就是不懂教育。”
孫幼麗曾接到過“落榜”學生家長打來的電話,“家長說,我的孩子能認識3000多個字,他的數學思維怎麼怎麼好,能做20以內的加減法,你們為什麼不收?”面對這樣的家長,孫幼麗很無奈。
她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相比自帶拼音、識字、算數“功能”的孩子,學校更喜歡那些“懂得傾聽、求知欲強”的孩子,“我們的語文老師、數學老師就是專業教孩子拼音、算數的,他們會保証你100%學會,你有沒有提前學,對學校來說毫無意義”。反之,哪怕一個學生“啥也不會”,但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有很強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那他也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有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學習習慣,才是決定一個孩子能不能拔尖的最關鍵因素”。
一個會自己整理書包和課桌,做事有條理、不拖拉的“零基礎”學生,遠比一個提前學過拼音、數學的“拔高生”更受學校、老師的歡迎。
上海市一師附小校長魯慧茹建議,這個暑假,“幼升小”家長重點培養好孩子的3個習慣:一是“說”的習慣,可以要求孩子把每天看到、聽到和想到的,講給父母聽﹔二是“聽”的習慣,要求孩子每天要聽少兒節目、聽新聞、聽大人講話不插嘴﹔三是“認”的習慣,在生活中認字,讓孩子感受處處是識字的天地。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