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習近平講述中波友好故事

2016年06月21日14:31  來源:中國網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習近平指出:“中波兩國雖然相距遙遠,但彼此交往源遠流長。”波蘭是最早承認並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兩國有著深厚的傳統友誼。6月17日,在對波蘭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習近平在波蘭《共和國報》發表題為《推動中波友誼航船全速前進》的署名文章。習近平在署名文章中講述了五個中波友好故事,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聆聽。

故事一:“波蘭的馬可·波羅”

習近平講述:

17世紀中葉,波蘭傳教士卜彌格來到中國,廣泛研究中國社會、歷史、醫學、地理等學科,發表大量著作,是首位向西方介紹中國古代科學文化成果的歐洲人,被譽為“波蘭的馬可·波羅”。

故事背景:

卜彌格肖像

卜彌格,原名米歇爾·博伊姆(Michel Boym,1612—1659),波蘭耶穌會傳教士,被譽為波蘭的馬可·波羅。卜彌格是歐洲真正意義上對《馬可·波羅游記》作出詮釋的先驅,是系統地向歐洲介紹中醫和中草藥的第一人,同時也是第一個研究中醫的歐洲人。卜彌格的一生極具戲劇性:14歲時,他得過一場大病,在生死未卜的煎熬中他立誓——如能康復便獻身於遠東的傳教事業。17年后,卜彌格未忘初心,從葡萄牙裡斯本揚帆出發前往東方。歷史就是這般精彩和耐人尋味,卜彌格懷著“中華歸主”的信念不遠萬裡、九死一生奔赴中國,不僅受到南明小朝廷的接待,還被皇帝封官加爵,竟陰差陽錯地成為中國的使臣。肩負使臣重任的卜彌格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回歐洲搬救兵,不料在歐洲又遭到冷遇、非難甚至驅逐。堅忍三年,卜彌格終於得到羅馬教廷的認可,回到心心念念的中國,可中國卻早已改朝換代,有知遇之恩的一朝天子也已成為刀下鬼,欽定的使臣卻因與前朝舊主交好而無落腳之地,最后輾轉輪回,終因長期勞累病逝於廣西邊境,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卜彌格僅僅四十七載的一生是短暫的,至今他那傳奇的故事也鮮有人知,然而他的人生卻是悲壯而輝煌的。奔赴遠東傳教多次死裡逃生,與永歷皇帝交好並有知遇之恩,獲任南明使臣並身著大明朝服回羅馬搬救兵,成為中歐外交史上的第一位使臣。自他提筆著述中國的歷史、地理、科學、文化、風土人情等時起,他就已經把他后半生的時間和精力都獻給了“向歐洲介紹中國”的使命,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和波蘭漢學的奠基人,同時,他也是中國與波蘭友誼的開拓者。

故事二:波蘭友人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醫療支援

習近平講述:

中波兩國都有一句諺語叫“患難見真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兩國人民彼此同情、相互支持,結下深厚友誼。傅拉都、戎格曼等波蘭友人不遠萬裡來華,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醫療支援。

故事背景:

傅拉都:醫術高明被董必武稱作 “華佗傅拉都”

傅拉都醫生啟程赴湖南

傅拉都, 1910年生於華沙,他是因參加國際援華醫療同中國人民結緣,醫術高超的他還是國際醫療隊的負責人。1940年救護總隊把醫療隊派往各戰區服務,傅拉都擔任691醫療隊長,奔赴湖南、湖北戰場。有一次,部隊把繳獲的戰利品——一面寫有“武運長久”字樣的日本旗子送給他作紀念。傅拉都很珍視這份禮物,一直把它保留在身邊,並帶回了波蘭。后來他的兒子來到貴陽,把這面旗子捐給了貴陽市檔案館。他醫術高明,獲董必武稱 “華佗傅拉都”。他與原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炳南還有過一段生死之交。王炳南18歲入黨,長期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活躍在政治舞台上,1942年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周恩來得知后便決定請傅拉都出面相救。傅拉都身穿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制服,又有外國醫生的特殊身份,持有游歷各地的護照,便利用救護總隊的汽車將王炳南成功救出。上世紀50年代初,波蘭政治情況復雜,回國后的傅拉都遭到審查,一度失去自由。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波蘭,要求會面這位國際友人。這次會見,使傅拉都恢復了自由。董老和王炳南還為他寫了証明材料,轉交給波蘭共產黨,使傅拉都徹底昭雪平反。1957年他以公使銜出任波蘭駐中國大使館參贊,在中國工作了8年,努力發展中波兩國友好關系,在各國駐華使團中頗受尊敬。

戎格曼:連續工作冷水澆頭提神克服疲勞

戎格曼(左四)在圖雲關后方醫院病房前與同事留影

1939年,從西班牙來到中國的一支由波蘭、捷克、德國、奧地利等歐洲8個國家21名醫生組成的國際援華醫療隊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記者們搞不清他們的國籍,就根據他們從西班牙來而統稱為“西班牙醫生”。波蘭醫師戎格曼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戎格曼原名沃爾夫·雲格曼,來到中國后,為了同當地人民打成一片才為自己取了這樣一個中國名字。國際援華醫療隊從香港飛抵重慶,后又搭乘汽車才輾轉來到位於貴陽圖雲關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救護總隊在貴陽還設有兩個診療所,戎格曼醫師就曾在診療所服務過。戰時的中國,條件非常艱苦,戎格曼等醫師們便想方設法改進醫療條件。他們就地取材,用竹子搭了工作台、擔架、醫用夾板等,還發明了“太陽能淋浴槽”。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還是常常連續十幾個小時工作,實在疲憊了就用冷水澆頭提神。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能夠為在戰爭中受傷的中國人減輕病痛。為了銘記戎格曼對中國人民作出的貢獻,他的名字用中英文被鐫刻在在貴陽森林公園的國家援華醫療隊紀念碑上,以提醒后來人不忘歷史,銘記友誼。

故事三、波蘭軍人參加盟國軍隊援華

習近平講述:

烏爾班諾維奇、什曼凱維奇等波蘭軍人參加盟國軍隊援華。波蘭人民為最終戰勝法西斯、贏得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

故事背景:

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作戰勇敢 參加常德會戰擊落多架日機

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

烏爾班諾維奇,1908年3月生於波蘭奧古斯圖夫,22歲進入到飛行實習學校學習飛行,兩年后畢業的他加入波蘭空軍,成為一名正式的飛行員。在飛行學院時,他因為技術高超被大家稱為“眼鏡蛇”。他曾參加波蘭戰役、不列顛空戰和抗日戰爭。在作戰中展現出精湛的飛行水平,取得不凡的成績。1943年抗日戰爭期間,他駕駛著戰機參加了常德會戰,在作戰中擊落了多架日機,打擊了敵人的氣焰。波蘭前眾議院議員彼得·卡濟諾夫斯基曾在人民日報發表過一篇題為《波蘭歡迎中國人》的文章,文中他提到,“二戰期間,波蘭英雄維托爾?烏爾班諾維奇將軍曾前往中國,同中國飛行員並肩作戰,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沃基米日·什曼凱維奇:善於偵察 所在小隊俘虜過7個日本鬼子

圖為波蘭老兵什曼凱維奇

沃基米日·什曼凱維奇,生於1924年,是一位波蘭老兵。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后,隨蘇聯紅軍轉戰中國東北,投身支援中國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戰斗。2015年,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中國國防部邀請他參加紀念活動,雖因健康原因未能參加,但這位聲帶受到嚴重損壞無法正常說話的老人還是通過書面方式,向記者講述了他在二戰中國戰場上的親身經歷。據他個人的講述,二戰結束后,他所在的蘇聯紅軍第五軍根據簽訂的國際協約登上火車,歷經數周的行程來到了中國東北。來到中國時的他還是一個年輕的士兵,被編在偵察排。在一次戰斗中,他所在的小隊曾經俘虜過7個日本兵。他善於觀察,在對日本兵進行搜查時,他驚奇地發現,每個日本軍人的身上都帶著一幅印在絲綢上的地圖,可以像手帕那樣卷起來放在口袋裡。他還回憶,曾經有一隊日本兵詐降,當他們靠近時,日本兵突然開火,我軍損失慘重。在中國,他受到當地人民熱情友善的接待。在一次戰斗中,他的臀部和腿部不幸負傷。當時他被彈片擊中后,跌倒在地並昏迷過去。直到今天,他也不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只是在后來才被告知,是兩個當地的中國人把他抬出戰場,並送到后方救治。戰爭結束后,他去過長城游覽。崇山峻嶺以及可並排容納兩輛卡車通行的長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他在中國接受治療,直到恢復健康后才回到了自己的祖國波蘭。通過老人以書面形式呈現的回憶內容,可見他同中國、同中國人民結下的友誼經過時間的沉澱越發醇厚。

故事四: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習近平講述:

新中國成立初期,波蘭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採礦、制糖、航運等領域提供了大量支持和幫助。1951年成立的中波輪船公司是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至今運營良好。

故事背景

中波雙方交通部副部長出席中波輪船公司60周年成就展

中波輪船股份公司成立於1951年,最初在天津,1962年搬到上海。65年前,為了幫助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建立一條通向世界的“海上鐵路”,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批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願意與我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的國家,波蘭向中國伸出了友誼之手。兩國政府簽署協議,於1951年6月15日共同組建了中波輪船公司,這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同時也揭開了新中國遠洋運輸事業的嶄新篇章。中波公司在發展過程中,一直得到中、波兩國歷代領導人的支持和關懷。毛澤東主席曾指示要“好好辦”,周恩來總理更是親自確定了公司名稱,波蘭政府領導人也數度訪問過中波公司。在中波公司成立初期,波蘭是世界航運大國,有著龐大的遠洋船員隊伍和發達的航海技術。中波公司的波蘭職工熱心細致地傳授中國職工航海技術和航運管理經驗,為新中國遠洋事業輸送培養了第一批專業人才。因為受到西方國家的經濟封鎖,中波公司在成立初期,發展非常艱難。公司名義上為波蘭遠洋公司所有,對外則是以波蘭遠洋公司的身份出現。當時的中國沒有自己的遠洋貨輪,正是基於中波公司的建立,中國可以購買和租用輪船,發展航運。中波輪船公司65年的發展是兩國企業在經貿領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在同時期建立的中外合資公司中隻有中波輪船公司一直存在到現在,中波公司在兩國經貿合作上具有重要意義。

故事五: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外國演出團

習近平講述:

馬佐夫舍歌舞團是第一個訪問新中國的外國演出團,表演的《瑪祖卡》、《波羅乃茲》、《小杜鵑》、《蘆笛》等波蘭民間歌舞流傳至今。

故事背景:

馬佐夫舍民族歌舞團是波蘭及中東歐地區著名民間歌舞團,曾經6次訪華,為促進中波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歌舞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它是由塔泰烏什·謝格爾特斯基(Tadeusz Sygietynski)教授和他的妻子米拉(Mira)共同建立的。建立這個歌舞團的想法是非常有價值的,二戰后的那段時間,對於波蘭人來說是一段非常困難的時期。戰爭摧毀了一切,不管是物質抑或精神層面的。瑪佐夫舍(Mazowsze),既是歌舞團的名字,也是波蘭中部的地名。瑪佐夫舍地區就是波蘭瑪祖卡舞曲的發源地,它是波蘭民間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旋律。這種3�4拍的舞曲,類似於華爾茲,卻刻意加重拉長了第二拍的節奏,帶著一絲輕快和俏皮。波蘭的馬佐夫舍民間歌舞團是在1953年第一個來華訪問演出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民間歌舞團。他們旋風式的訪問過后,給中國民眾留下了如《小杜鵑》《蘆笛》《女主人不在家》等歌曲,尤以前者最為流行。中國觀眾也第一次欣賞到了“瑪祖卡”“克羅科維雅克”“波羅乃茲”等波蘭民間歌舞。6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下午抵達波蘭首都華沙,當晚即應邀來到貝爾維德宮做客,並同杜達夫婦共同欣賞波蘭馬佐夫舍民族歌舞團的精彩演出。

習近平主席所講述的這五個故事,只是中波近四個世紀友誼長河中的五朵浪花,中波友好故事多如維斯瓦河兩岸的花朵,中波人民情義勝似奔流不息的長江水,習近平此訪又將為中波友誼故事匯增添諸多精彩篇章。

(責編:劉一鳴(實習生)、劉軍濤)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