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線是提質增效

國家行政學院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中心 祁述裕

2016年06月16日15:31  來源:人民網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期,文化產業增加值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是,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依然不強,文化產業質量和內涵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有必要立足於“十二五”時期的成績,明確“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線,科學制定“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引領國家文化產業發展。

一、“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線是推動由注重數量型增長向更加重視質量型發展轉變

“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要明確主線。主線是綱,綱舉才能目張。“十三五”文化產業發展的主線應該是推動文化產業由注重數量型增長,向更加重視質量型發展轉變。重點應該放在提質增效,放在產業和產品質量以及品牌的提升上。

文化產業發展的數量、規模固然重要,但並不具有決定性。真正決定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是文化內涵。文化產業要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文化產業領域要推進供給側改革,重點同樣是提質增效。

近些年,我國文化產業增速較快,社會認同度、參與度不斷提高,這固然欣喜,也不值得特別夸耀。文化管理者、文化產業研究界對此應該保持一份冷靜和清醒。因為,第一,我國文化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並不明顯,也不夠均衡。所謂不明顯就是高質量的文化產品並不多,特別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產品並不多。所謂不均衡,就是不同文化行業發展情況差異很大。以文化產品出口為例。2015年,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增速最快的是網絡游戲等網絡文化產品。而傳統文化行業如影視、圖書出版、演藝增長乏力。

第二,我國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一直是一個突出問題。比如,歷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產值中,新聞出版一直是生力軍。而在新聞出版總產值中,印刷業總產值超過一半。眾所周知,印刷業中文化內容含量並不多,印刷業產值的高低並不能真正體現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文化精品不多。以影視為例,現在每年生產電影600、700部,電視劇上萬集,但如近期電影《老炮兒》、電視連續劇《琅琊榜》、《歡樂頌》這樣既有口碑、又有票房、有收視率的精品還太少。圖書出版也是,每年出版超過30萬冊的圖書中,精品圖書和真正賺錢的很少。

文化產業提值增效最終要落到文化產品上。文化產品提值增效就要在文化內容上下功夫,精耕細作,多出精品。網絡游戲是現今文化產業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特別是手游發展迅速。近3萬家企業的國內手游市場已然是紅海,隻有有創新,出精品,才能生存。而中清龍圖游戲公司開發的一款手游《刀塔傳奇》年流水曾達到21.6億,單日最大流水超過2000萬,靠的就是精耕細作。

國際影響力的品牌企業、品牌產品也是建立在精品的基礎上的。國外如芬蘭成立僅6年,員工總數不足200人的游戲開發商Supercell,僅依靠《部落沖突》、《海島奇兵》和《卡通農場》三款手機游戲,在2015年營收23.26億美元,達到了騰訊2015年在移動游戲營收上的71%, 同樣也是依靠近乎偏執的制作要求。我國文化產業有品牌的文化企業、稱得上品牌的產品太少。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主要不是靠宣傳,是靠產品的美譽度。一家文化企業精品多了,品牌自然也就逐步確立起來了。

二、實現“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提質增效,需要解決三個認識問題

理論是行動的先導。把提質增效作為主線,實現“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健康發展,需要解決三個認識問題。

第一,正確認識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價值和作用。“十二五”時期,相關文件提出,到2020年文化產業要實現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產業發展需要有努力方向。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提法有積極意義。尤其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的背景下,擴大文化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很有現實意義。但如果要以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論英雄,把文化產業佔GDP的比重作為評判文化產業發展好壞的主要標准,那就本目倒置、大錯而特錯了。其一,熱衷追求數量型增長,就會陷入一些地方制造業發展的老路,投入與產出嚴重失衡﹔其二,熱衷追求數量型增長,會導致文化產業虛高和泡沫化,將產生嚴重的后果﹔其三,熱衷追求數量型增長,不符合文化產業作為永久性財富的特點和規律。上述問題在一些地方已經出現,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第二,不僅要重視擴大文化消費,更要重視提升文化供給品質。近年來,擴大文化消費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視。這是有理由的。2015年,我國人均GDP超過80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人均收入與文化消費增長的關系劃分,中國已經位列中上等收入組,進入文化消費攀升期。文化消費在家庭收入所佔比重將不斷提升。從這個角度看,出台促進文化消費的政策,有助於激發文化消費潛力,發揮文化消費在穩增長、促消費中的作用。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必須指出的是,當前我國文化消費水平不高,文化消費存在較大缺口的原因,不僅在於我國文化消費設施需要進一步完善,激勵和擴大文化消費的政策措施需要加緊實施。而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我國文化產品供給中存在著結構性矛盾,適應居民文化消費結構升級、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十三五”時期要改善這種狀況,其一,要認識到當前文化需求側結構日益豐富多元,並不斷向個性化、高端化發展,而目前文化供給側發展則相對滯后,傳統模式難以有效滿足新的文化消費需求,因此,必須將重點放在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創造新供給上。其二,要認識到文化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問題,主要通過財政補貼、信貸稅收優惠等刺激性政策來提高文化消費需求,注重的是短期調控。而文化供給側改革,則必須通過優化文化資源配置,調整和重構文化生產結構,來提升文化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其三,要認識到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創新能力,當前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應是激發文化企業的創造活力,落腳點在於解放和發展社會文化生產力。需通過制度設計,創造文化生產者自主經營、自由選擇和公平競爭的環境,通過科技創新,促進文化供給體系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業態創新,以適應和滿足日趨多樣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總之,文化消費需求是可以被創造的,關鍵在於如何創造出優質的文化產品,激發大眾的文化消費欲望。

第三,建立健全競爭機制。前面講到,文化產品提值增效就要在文化內容上下功夫,關鍵是多出精品。這已經講了很多年。為什麼至今沒有根本改變?原因有很多。文化生產者(企業、個人)的堅持,社會環境、消費者素養等都有關系。還有一個原因不可忽視,就是以前我們把支持出精品的希望都壓在國有文化單位上,政府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人力。實踐証明,僅僅依靠國有文化單位提供精品,靠財政支撐的精品生產機制是有重大缺陷的。“十三五”時期要改善這種狀況,就要建立健全競爭機制, 應把更多的資金投向民營文化企業。在資金投向支持出精品上,應該不分國有民營。包括支持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上,也應該不分國有民營。既要支持國有文化企業做大做強,也要支持民營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兩者同等重要。從可行性看,民營文化企業更有能做大做強。

(責編:申亞欣、肖紅)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