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苦干實干  一心為民【2】

——李保國先進事跡報告會發言摘編

2016年06月13日03: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我們的嚴師慈父

  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陳利英

  我是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1999級本科生,從本科畢業實習開始,一直跟隨李保國老師從事核桃種植與研究。

  第一次見到李老師是在《經濟林栽培》課上。那天,我和同學提前十分鐘進教室,發現老師已經到了,就好奇地問:“老師來得這麼早?”他笑著說:“剛從邢台基地趕回來,怕耽誤上課就直接來教室了。”

  每次課,李老師都是提前到,准備課件、和我們溝通學習體會……還把手機號碼告訴我們,說學習上有困難,可以隨時找他。

  李老師講課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生動形象、通俗易懂。他總能把書本上枯燥的理論,講得明白透徹。慢慢地,我們都喜歡上了這門課,覺得果樹管理並不難。然而,當我們走進果園才發現,熟練掌握操作技能並不容易。

  2003年初,我們隨李老師到邢台臨城縣綠嶺核桃基地畢業實習。不久后,他教我們嫁接,要求每人一行,按他教的步驟做,不但成活率要高、速度還要快。當時,小苗隻有四五十厘米高,我們頂著太陽蹲著、跪著練習,一天下來腰酸背痛,累得連飯都不想吃。但第二天,還得接著練。他說,所有技術都是這麼練出來的,沒有任何捷徑。隻用一周時間,我們全都熟練掌握了嫁接技術。 

  2010年我考取了李老師的研究生。一入學,我們每個人,都接到一個學習任務清單,每一項后面都有詳細的要求和明確的時間。2013年寒假,一個師弟沒有按要求完成論文,老師要求他留在學校繼續完成,直到大年三十寫完才回家。

  李老師常年在學校、基地之間奔波,白天除了上課,就是上山下地,講技術、做科研,隻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修改論文。無論多忙,李老師對每篇論文,從框架結構到字句標點,都會仔細修改。師弟的論文先后被李老師修改了7次,內容從最初的3000字豐富到7000字。

  李老師要求遇到問題不能放過,要提出來一起研討。我們建了一個微信群,叫“桃‘李’之家”。在群裡,李老師給自己取名叫“老山人”。4月8日上午10點,在阜平縣林業局工作的祁嬌嬌在群裡發圖片詢問:“我這有一片樹,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條就死了,是什麼原因啊?”晚上9點9分,“老山人”回復,這是一種害虫產卵造成的。這是我們收到老師的最后一條信息。

  李老師常說,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最關鍵的是要踏實、認真。2008年大旱,7月的一天中午,我正在午休,突然接到李老師電話,要我馬上到核桃地。到了地裡發現,一片核桃樹受旱嚴重,已經長成個的核桃都蔫了。他安排我對土壤、葉片、果實取樣,測定含水量,並觀察澆水后的變化,我把測得的數據隨手記在了一張紙上。后來有事耽擱了幾天,等我想起來時,那張紙卻找不到了。李老師知道后生氣地說:“大旱不是每年都有,錯過了這次調查也就錯過了解決類似問題的機會”。從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粗心大意。

  在我的心裡,他不僅是嚴師,更像慈父。我性格比較內向,不善言談,尤其是在人多的場合。李老師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從2008年開始,每次對外技術培訓都會叫上我,並鼓勵我開口講,他做補充。在他的引導下,我的能力不斷提高,先后在邢台、石家庄等地獨立開展技術培訓上百次。

  李老師常教導我們,搞科研不能紙上談兵,要真刀真槍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2013年4月19號,正值果樹的盛花期,石家庄以南,包括邢台,天氣突然轉陰,並由陰轉雨,隨后下起了鵝毛大雪,氣溫驟降。李老師得到消息后,給我打電話,讓我“搖樹除雪、熏煙防霜、霜后及時補充營養”。從白天到晚上,我一直和老師保持通話,那晚,他徹夜未眠。天剛蒙蒙亮,他又開車來到了綠嶺,他的到來讓所有人的心裡都踏實了。當年河北省中南部核桃幾乎全部絕收,但李老師指導的綠嶺基地卻幾乎沒有減產。

  在他的影響下,我們也把研究的課題聚焦在生產一線。以前核桃樹修剪是在秋季和冬季,但秋季修剪不利於樹體營養積累,冬季修剪會引起養分流失。在老師的指導下,師弟湯軼偉經過反復研究,將修剪時間確定在春季核桃樹發芽前的20天以內,避免了因剪枝時間不當造成樹勢衰弱。目前,這一創新成果寫進了教科書。

  我的老家在平原,小時候沒見過核桃樹。在李老師的指引下,我不僅愛上了核桃,還留在了山區成為邢台市市管專家、榮獲河北省農村拔尖人才等多項榮譽稱號。師姐在研究生期間,一直跟隨老師下鄉,精通蘋果管理技術,到石家庄果樹研究所工作以后,參與、並承擔了多項研究課題,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中增長了才干,成長為單位的業務骨干。

  李老師,您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我們人生的引路人。我們一定會努力成為和您一樣的人,幫更多的百姓脫貧致富。

  

  我和保國的三個家

  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員 郭素萍

  我和保國是大學同學,我們1981年結婚,一起生活了35年。我和他既是生活伴侶,也是工作搭檔,這些年,我陪伴著保國幾乎走遍了河北的山山水水。

  像許多夫妻一樣,我們也用心經營自己的家。不一樣的是我們有三個家:一個是城市裡的家,在保定河北農大家屬院﹔一個是山裡的家,在各個幫扶基地﹔還有一個流動的家,是常年穿梭在山地平原之間的越野車。

  80年代初,山裡的家是我們的生活中心,生活比較艱苦,沒水沒電,經常干糧就咸菜。當時為了不分心,我們把城裡的老母親和一歲多的兒子接到村裡,一住就是4年多。那時我們搞的課題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研究,村民們都管我們的兒子叫“小流域”。

  近年來,精准扶貧戰略實施后,保國幫扶的地方也越來越多,常常開車奔走於各地,幫扶基地的家我們住得少了,在車上的日子越來越多了,一年行程約4萬公裡。

  比較起來,保定市裡的那個家待得最短。2016年春節前,我倆回到保定是臘月二十九,想准備年貨第二天過年三十兒。可是我倆忙得都不知道,今年沒有年三十兒,看著家裡清鍋冷灶啥也沒有,我心裡一陣難受。最后,還是親家打來電話,讓我們去他們那裡過了個除夕。

  這個春節,和以往一樣,大年初一保國就在家裡給學生改論文,初二就有蔚縣農民找到家裡,咨詢山怎麼治,果樹怎麼管。初五到十一,我們冒雪開車跑了張家口的2個村,承德灤平7個村。這個春節,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車上過的。

  30多年來,我們在三個家之間來回奔波,保國因為太忙,常常顧不上家。我前后兩次做手術,他都不在身邊,連手術簽字都是同事代簽的。去年在“燕趙楷模”發布廳錄制現場,他對主持人說,這輩子最愧對的就是老婆和孩子!

  別看家裡的事他顧不上,可保國也有溫情的一面。對老人,他特孝順﹔對晚輩,他特慈愛﹔我們夫妻間,別看他脾氣急,說話沖,但對我是從心裡惦念著。

  保國最愛的是治山,最高興的就是看著山裡的百姓富起來。為了治山他不求名利,什麼苦都吃,什麼罪都受。

  保國身體底子很好,可常年往山裡跑,生活不規律,超負荷工作,身體越來越差。1998年,患上了糖尿病。2007年,在張家口黑龍山林場,平時上山總是走在前頭的他,突然覺得憋氣,嘴唇發紫,也就在這次,被確診為疲勞性冠心病,心臟造影顯示他75%的血管狹窄,連心臟支架都做不了,隻能做搭橋,但醫生說做搭橋后,需要休養干不了事,所以他堅決不做,採取保守治療。一般醫生講解病情都不讓患者本人在場,為的是不增加患者心理負擔。但是我們家不一樣,我特意叫著他一起聽,就是希望醫生能幫我勸住他,把節奏慢下來,稍微休息一下,別再這麼拼命。可他不聽啊。

  有一次,在辛集市果園做調查,他的心臟病又犯了,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心梗,馬上住院,還在他的床頭插了塊兒牌子:“絕對臥床休息”。可是醫生一出去,他就把那牌子翻過去了,堅持要出院,還像原來一樣工作,那次學校領導給我下了死命令,“保國走到哪,你必須跟到哪,他身邊時刻不能離開人!”這以后,我更是形影不離地陪伴著他,督促他按時吃藥,可他給農民講起課來,啥都忘了,有時看我在旁邊端著水,拿著藥,還嫌我煩,說:看不見忙著呢,過會兒再說!

  在基地,他爬溝過坎,大步流星,講課示范,精神百倍,沒有一點病態,不了解他的,哪知道他是個病人!可是到了保定的家裡,他連上樓的力氣都沒有。

  從去年冬天,我就發現他身體狀況在變差,飯量越來越小,不吃肉,人消瘦得厲害,臉色也不好看,多次勸他去醫院看看,他總說,沒時間!山在他心裡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想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是不知道這病的危險性,正是因為知道,他才更拼命,他怕時間不夠,他怕他少幫了一個點,就會辜負一群人的希望。

  2009年,保國出國考察,我給他買了一件大紅色的沖鋒衣,他問我,干嘛買個紅的。我說,紅色顯眼,在果園丟了你,好找!今天,那件紅色的沖鋒衣還在,保國卻丟下我,走了,我多想再看見他穿著紅色的沖鋒衣在果園中忙碌!風風雨雨三十幾年,他是我事業的領路人,是我心靈的寄托。

  保國,多想和你再去崗底看蘋果,多想和你接著在車上聊綠嶺核桃,多想咱家再吃頓團圓飯,多想看到你再抱抱我們的小孫子。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