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北部灣海洋生態岌岌可危 紅樹林面積銳減

潘強

2016年06月06日08:1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原標題:廣西北部灣海洋生態岌岌可危 紅樹林面積銳減

  廣西北部灣海洋生態岌岌可危

  紅樹林從5萬公頃銳減至7300公頃

  廣西北部灣曾是中國自然生態最好、最潔淨的海域之一。然而,近年來隨著沿岸地區開發建設速度不斷加快,填海造地現象普遍,化工和重金屬污染不斷增多,陸地面源污染呈現上升趨勢。作為衡量海洋生態的重要指標,紅樹林和近海魚類均在不斷減少,北部灣海洋生態保護壓力劇增。

  紅樹林面積每年銳減0.7%

  “以前這裡是一大片一大片綠油油的紅樹林,現在已經所剩無幾,剛種下的紅樹林,要很多年才能長成,有的還不一定能存活。”望著眼前這片剛種下的紅樹林,廣西北海馮家江附近的漁民老黃忍不住一聲嘆息。祖祖輩輩都是以出海打魚為生的漁民,老黃深知紅樹林的作用。他說:“尤其是台風天,紅樹林為整個近海岸防風抵浪。”

  老黃說,10多年前,馮家江附近的紅樹林就開始被破壞,隨著圍海造田、水產養殖和景區開發等活動的開展,現在的風景已經大不同於兒時。記者在馮家江入海口看到,這裡的紅樹林稀稀疏疏,有的已經枯死,有的已發黃,旁邊一片低矮新種的紅樹林看上去顯得十分單薄。

  不光在北海,記者在防城港北侖河口、欽州灣等地採訪時發現,這些地方的紅樹林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

  從事紅樹林研究已經20多年的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告訴記者,以前北部灣海域紅樹林很少遭受虫害,而這幾年,北部灣多地都曾發生“團水虱”等病虫害導致紅樹林大面積受災,這在全球都很罕見。去年9月,北部灣海域紅樹林爆發了嚴重的虫災,數千畝紅樹林受災,一些生長長達數十年的紅樹林枯死后不得不燒毀。

  記者了解到,我國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廣西、海南、廣東、福建和台灣等地,作為重點分布區的廣西北部灣,紅樹林總面積正以每年超過0.7%的速率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紅樹林減少和遭受虫害只是北部灣海洋生態遭到破壞的表象。記者在北海、欽州等地採訪時還發現,北部灣多個入海口正在遭受嚴重的污染。

  “附近幾個養豬點散發著濃烈的臭氣,污水直接就從廠裡排到海裡,污染嚴重。”阿華是北海的一名志願者,長期從事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在他的帶領下,記者在廣西北海一片海域附近看到,一股污水正從一個排污口直接流進大海,污水和近海海水均呈黑色,走近后,一股臭氣扑鼻而來。

  同樣的場景記者在欽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均有發現,一些城市污水、工業廢水超標排放入海。欽州茅尾海,是我國最大的半封閉內海,也是我國最大的大蚝種苗基地。環境部門監測顯示,茅尾海已經成為無機氮含量最高的海域,近幾年水質已到四類及劣四類水質標准以下。

  “由於茅尾海是封閉性海灣,水體交換能力差,污染物不易排出,所以造成營養鹽特別是無機氮的含量迅速提高。”一位官員說。

  廣西近岸海域環境質量報告書顯示,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主要污染要素為無機氮、石油類和活性磷酸鹽。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准的海域主要分布在廉州灣、茅尾海、防城港東灣及北侖河口等局部海域。此外,廉州灣和茅尾海兩大入海河口區,近年來曾多次發生赤潮異常現象。

  多因素導致生態系統惡化

  專家分析認為,近海海洋污染是陸域污染的直接反應,陸源養殖排污、生活污水排放、沿海工業排污和填海造地增加導致廣西北部灣近海生態系統遭受破壞,進而引發紅樹林虫災、近海魚類減少、海藻大面積暴發等現象。

  “鋼鐵、造紙、石油等數個大項目的上馬是導致近海岸海域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一位官員說,近年來廣西經濟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北部灣經濟區建立后,引進了多個重大項目,這些項目的確促進了經濟發展,但由於部分涉及圍海造田,部分企業直排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近海污染。

  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7年8年間,北部灣地區北海、防城港、欽州三市填海造地總面積為962公頃,但2008年至2012年5年間,三市填海造地面積分別達到了1039公頃、1689公頃和2380公頃。

  記者在防城港市一個近海岸施工現場看到,數公裡長的紅樹林生長帶,數台推土機正在不停施工。附近居民告訴記者,以前這裡是灘涂,退潮時可以挖蝦捉魚,但近年為了經濟開發,這一帶紅樹林已經被砍掉很大一部分。

  范航清說,因為紅樹林本身很難產生直接經濟效益,地方為發展經濟,往往大量砍伐,最終導致生態破壞。

  專家分析認為,大面積填海,佔用灘涂濕地,在一定程度上使區域生物多樣性減低,影響漁業資源,降低海岸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同時填海造成海灣納潮量減少,海域環境容量降低,水體自淨能力減弱。

  畜禽養殖致陸源污染物急劇增加是近海污染的另一個原因。一名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廣西是畜禽養殖主要省區,生豬、雞鴨的養殖量在全國排在前列,近年來,隨著消費需求提高,陸地畜禽養殖的不斷增加,污染治理卻沒能得到加強,大量污染物隨著河流排放入海。

  記者了解到,廣西沿岸入海河流有120余條,海洋部門監測的數據顯示,廣西主要河流每年入海污染物總量約近10萬噸。同時,廣西涉海區域內共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500多家,養殖總數量為近千萬頭(隻),年排化學需氧量達到1萬多噸,總氮排量超過4000噸,總磷排量近千噸。

  城市廢水和工業污水處理能力不足也加重了近海污染。統計數據顯示,廣西北部灣涉海區域內生活污水排放量約4億噸�年,工業污水排放量約1億噸�年。然而,廣西的一份環境報告顯示,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四個近海城市污水處理能力還比較有限。

  “陸源污染、廢水直排等污染直接導致海水富營養化,進而導致海藻大面積爆發、赤潮、紅樹林大面積虫災等現象。”長期從事海洋生態保護的志願者阿力介紹,由於直排廢水中含有大量的飼料、排泄物、消毒劑等污染物和毒素,這對紅樹林和近海魚類的生態環境破壞極大。

  在廣西北海去年8月舉行的第七屆中國紅樹林學術研討會上,廣西海洋研究院研究員何斌源介紹,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廣西紅樹林面積從可能是歷史最高的5萬公頃銳減至目前的7300公頃,不僅物種個體喪失,而且生態系統多樣性遭到破壞,生物資源補充群體減少甚至失去生存空間。此外,專家也提出,鱟的存活率是衡量近海環境好壞的重要指標,目前北部灣海域鱟的棲息地正日益受到破壞,鱟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幼鱟的數量也在不斷減少。

  保護海洋生態時不我待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海洋日的主題是“關愛海洋健康,守護蔚藍星球”,保護海洋,時不我待。

  專家建議加大執法監督力度。一位官員向記者透露,廣西海洋環境保護規劃2008年2月就已經頒布,頒布后的一段時間裡,基本遏制了廣西沿海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然而,由於執法力度不嚴,破壞環境現象近幾年又呈現上升態勢。建議加強執法督察,避免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不作為,杜絕執法部門執法不嚴等情況的發生。

  范航清建議,城市工程建設最好盡量不佔用紅樹林土地,實在要佔用,應嚴格按照海洋、林業等部門的要求,並通過異地培育的方法,在城市開發和工程建設規劃之外的地方,重新培育紅樹林,以保証紅樹林面積總量不減少。

  范航清說,無論是紅樹林的異地培育還是總量保証,更深刻而完善的保護應該是在保証和增長面積總量的基礎上,讓紅樹林的樹種盡量多樣,以豐富和增強紅樹林生態系統。

  專家還建議推出鼓勵政策,推動地方發展生態漁業,加快推進養殖池塘標准化改造,減少氮磷污染物排放,加強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綜合利用管理,在糞污相對集中的規模化養殖場或小區,補貼養殖企業(戶)建設排污處理利用設施,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方式,有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

  同時,業內人士還建議補充出台相關法規,明確入海河流上游各轄區政府對入海河流環境質量的責任,將入海河流環境保護納入工作考核,嚴格控制礦山、鄉鎮以及鄉村污染等各種不達標排放行為。同時,完善城市城鎮排污處理設施,實施工業園區集中排污,廢水集中處理,限制向海一側的污染物排放。

  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的工作人員李陽建議,通過開展海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社會公眾特別是地方政府和企業領導的海洋環境法制觀念和保護意識,通過加強海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為海洋環境執法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記者 潘強) 

(責編:蓋琳(實習)、申亞欣)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