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8日,在《轉型之戰:Made in China再出發》千人大課上,馬桶蓋學術研討被設為作為專門的一個環節。
2016年5月28日,在《轉型之戰:Made in China再出發》千人大課上,吳曉波指出中國制造將迎來黃金五年。
雖說“同行是冤家”,但5月28日在深圳,來自中外馬桶蓋品牌的制造商不僅匯聚一堂,而且“你讓我、我讓你”般謙虛地討論起來。
“這說明他們這個行業現狀競爭還不激烈,”和他們同坐在一個講台上的吳曉波說,“高速發展結束以后就要打起來了,以現在的速度,三年以后就有刀光劍影了。”
一年多前,正是這位著名財經作家的一篇文章,讓原本默默無聞的馬桶蓋進入公眾視野。在這篇題為《去日本買隻馬桶蓋》的文章中,吳曉波以自己團隊到日本購買馬桶蓋、電飯煲等現象有感而發。“‘中國制造’的明天,並不在他處,而僅僅在於——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他在文章結尾寫道。
恐怕吳曉波本人也沒有想道,這篇在回國飛機上花了三小時寫成的文章會引起強烈反響。拋開文章給他所創辦的微信公眾號帶來百萬的點擊率不說,鬆下電化住宅設備機器(杭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吳亮透露,一年內中國馬桶蓋的生產商從60家增長至110家,而鬆下馬桶蓋的銷售額也翻了兩番。
這篇文章沖擊的不僅僅是企業。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看望全國政協的經濟、農業界委員時也對中國游客去日本購買馬桶蓋一事做出了回應。他說,中國民眾的消費水平在提高,中國的產業也應該升級換代。
今年4月4日,在國務院印發的《貫徹實施質量發展綱要2016年行動計劃》中,馬桶蓋和電飯煲、空氣淨化器等產品赫然在列,成為“消費者普遍關注的消費品”,被要求“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組織實施消費品質量提升工程,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馬桶蓋也因此成為一種象征,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象征。這或許也是在“吳曉波頻道”、“大頭商學院”舉辦的《轉型之戰:Made in China再出發》千人大課上,馬桶蓋學術研討被設為作為專門的一個環節的原因所在。
5月28日的課堂上,自稱“馬桶蓋始作俑者”的吳曉波還邀請了四位企業家,除了中日品牌的馬桶蓋制造商,還有美的集團的副總裁從第三方立場闡述對這一事件的看法。
“馬桶蓋背后折射出來不僅有中國中產階級理性消費的崛起,還有中國制造改革的另一個路徑,從需求路徑轉移到供給路徑,更折射出來中國制造對自我的期許和基礎進步和迭代能力。”吳曉波指出。
這也從三位制造商,特別是兩位國產馬桶蓋品牌的制造商發言中可見一斑。惠達衛浴集團副總裁杜國峰介紹說,企業過去以外貿加工為主,后來從外銷主導到內銷主導,再從制造主導到營銷服務型主導,如今正由傳統制造業向智慧生態型企業轉型。
恆潔衛浴集團的總經理謝旭藩發言的第一句話就是“中國的馬桶蓋企業有機會彎道超車”。而他在發言中說的最多的一個詞不是降低成本,也不是營銷策略,而是創新。
如果對比歷史來看,這一幕難免讓人唏噓。1978年,鄧小平到日本訪問,參觀了一家剛剛引入機器人生產線的汽車生產廠。鄧小平深有感觸地說:“我懂得了什麼是現代化了。”
而如今,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大國”,22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淨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業增加值在世界佔比達到20.8%。
“過去36年,中國經濟發展依靠的是全球化執行的成本優勢、人口紅利下的規模優勢、體制改革下的制度優勢,這個過程裡中國經歷了兩輪消費升級。”吳曉波認為,“今天產業淘汰將是一個常態,更殘酷的是一代代企業家被淘汰,最成功的人可能會離開這個戰場,你們要做好這個心理准備。”
台下是座無虛席的來自全國各地的上千名企業家。他們有人從事房地產,有人做餐飲, 還有人是做服裝,但都面臨一個共同的處境,那就是如何轉型。
轉型也是吳曉波關注的話題。今年4月底,他還帶著150名企業家奔赴德國,開啟了漢諾威工業展與德國工業4.0的學習之旅。
“中國人跑到那裡去問的最多的話是什麼?你這台設備多少錢?你這個企業賣不賣?”吳曉波說,“但是德國人卻認為,買過去,僅僅是一個工藝模具,這個商品如果被迭代,模具、生產線就要重新組裝。”
“很有感觸。”智能制造產業聯盟秘書長曾玉波說,“到底什麼是工業4.0,我們去德國漢諾威尋找答案,可是非但沒有找到答案,反而發現:一千個人心裡就有一千個工業4.0。”
吳曉波指出,隨著互聯網工具、新工匠精神和資本運作,中國制造業將實現轉型升級,未來五年將是中國制造的黃金五年。
而就在這堂轉型大課上,你會經常聽到這類的故事,也似乎正在印証黃金五年的到來:一個做外貿代工的企業花了5年的時間做了一款耳機,不僅被《華爾街日報》等媒體譽為年度創新產品,還走進了蘋果的商店﹔一家零售行業通過創新在去年實現了數十億元的銷售額﹔一家服裝企業正在打造柔性生產線,為包括馬雲、柳傳志等定制服裝……
對於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民間在努力促進,更有國家的頂層設計力推。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國政府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一年后,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出《關於開展消費品工業“三品”專項行動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的若干意見》,提出要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和建設制造強國的決策部署,更好滿足和創造消費需求,不斷增強消費拉動經濟的基礎作用,促進消費品工業邁向中高端。
而回到中國馬桶蓋,它的春天來了,中國制造的還遠嗎?答案正如吳曉波所說,是面臨崩潰的悲慘命運還是脫胎換骨的轉型,“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上”。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