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公車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開展,昔日的“車輪腐敗”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與此同時“車輪上的懶政”卻又在一些地方悄悄滋生。
根據新華社記者的採訪,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出現了“沒公車不願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
從“車輪腐敗”到“車輪懶政”,令人不禁產生一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無奈感。
作為黨政干部,下鄉調研是一項基本工作內容,尤其在基層,它是干部了解當地情況和群眾生活的最重要抓手,現在卻因沒有公車就產生消極懈怠情緒,天天坐辦公室如何了解民情民意?
根據記者的採訪調查,一些干部“不願下鄉”的原因集中在車補不到位、車輛申請困難和缺少租車平台等方面。但不論是哪一個原因,都構不成干部不能下鄉的不可抗力。從最根本上說,干部不是無法下鄉,而是主觀上不願下鄉。
為人民服務是黨政干部的工作宗旨,公仆情懷應該貫徹在干部的日常工作始終。但現在看到的儼然已經是缺乏理想信念支撐的功利型干部:給車、給錢我才下鄉﹔不給車,補貼沒到位我就不干。這樣的心態與黨的群眾路線、“兩學一做”、“三嚴三實”等要求相距甚遠。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人,已經不適合待在黨員干部隊伍中。
這一點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學院農村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元昌的認同。“沒車就不能下鄉開展工作嗎?”李所長並不這麼認為。1999年他調入吉林省教育學院農村教育研究所后,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需要經常下鄉調研,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在農村推動教改實驗,單位曾經為他配備車輛,但他堅持搭乘火車、客車或出租車下鄉調研,10多年如一日,從未動用過公車。“在沒有公車的年代,老一輩的基層干部不也都堅持下鄉嗎?”
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也表示,“沒車不下鄉”不應該成為官員懶政的借口,應“創造條件下鄉,而不是等著條件成熟再下鄉”。
如果說因為補貼沒到位導致下鄉減少多少可以理解的話,那以下這一現象就令人難以接受。據一些干部反映,在一些地方車補被當成了一種新福利。“干得越少,賺得越多”使少數人打起了車補的“小算盤”,車補發放之后“隻進不出”的情況比較常見。對抱有這樣心態的干部,真的是時候清理出隊伍了。
對於目前車改過程中出現的問題,2004年,首次以全國人大代表身份提交公車改革建議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表示,這些問題屬於車改過渡期的正常表現,人多車少,可用車輛不足的問題會隨著車改深入推進,社會化、市場化服務繁榮得到有效解決。
沒錯,這些具體問題都可以隨著改革的深入逐步解決,但這些問題背后反映出的一些干部主觀心態和理想信念方面的問題,卻值得好好重視。公務員這一職業,從來就不是生財的門路。對於那些沒有公仆情懷,一門心思打著小算盤的人,奉勸還是趁早出局吧。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