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在其官微上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暴力傷醫,都將依法嚴厲打擊。顯然,這是對近期暴力傷醫事件的回應。
傷害醫生,就是傷害我們自己。醫生自身難保,談何救死扶傷?公安機關的表態,既給醫生的人身安全撐了腰,更有穩定醫療環境、維護患者權益的作用。但在叫好聲中,還是出現了別樣的論調。有人說,醫院挺會跟公安打交道啊﹔還有人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醫生都不能坑病人。盡管這些意見並非就事論事且語涉偏激,卻也不宜簡單地無視或排斥。生成這些意見的土壤,值得分析。
多數人當過患者,這決定了多數人傾向於站在患者立場,本能地懷疑醫生一方。有關醫生的負面新聞、不愉快的就醫經歷,都會激發不信任感,輕者對醫生挑剔、敵視,重者則會渾身戾氣、訴諸暴力。
公安機關嚴懲暴力傷醫,雖能約束違法犯罪,卻無法根除懷疑和戾氣。醫生全副武裝、醫院嚴陣以待,不僅操作繁復、成本高昂,更有加劇醫患對立之嫌。要讓暴力降溫,難道就沒有釜底抽薪的辦法了?
問題的答案,其實可以從醫學發展史中尋找。在中世紀的歐洲,行醫是一門注重禮節的藝術。患者得病,缺乏治療技術的醫生往往隻能好言勸慰、悉心陪伴,受關懷的患者不容易心生憤恨。醫學進步后,醫生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病種與患者,轉向了“流水線式”的醫治方法,忽視了感性與溫情,醫患關系反倒退步了。可見,暴力傷醫與醫患矛盾的症結,主要還是在於未能傳遞醫治的溫度。
要讓暴力降溫,就得讓醫治升溫。妙手加上仁心,好醫術加上好態度,患者就容易感恩,暴力傷醫的因子就難以產生。治病之外,更要重視“治人”的意義,多一些噓寒問暖,多一些感同身受。(記者 劉念)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