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化城鎮化生態化:河北平泉因地制宜扶貧攻堅

雷漢發

2016年05月11日09:0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河北平泉因地制宜扶貧攻堅

  河北省平泉縣地處燕山腹地,是個典型的山區縣。多年來,天氣干旱、區位優勢欠佳等因素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也制約著農民脫貧。

  “在本世紀初,平泉尚有貧困人口12.3萬人,佔全縣人口的26.7%。”平泉縣縣長曹佐金告訴記者,近年來,平泉縣大力開展農村扶貧攻堅,堅持產業化帶動、城鎮化引領、生態化發展,取得了豐碩成果。

  產業化帶動

  4月下旬的一天,記者踏著晨曦走進平泉縣臥龍鎮臥龍崗村中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園區時,這裡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一輛輛集裝箱貨車等候在大棚門口,工人們手腳麻利地將裝滿各種食用菌的周轉箱裝進車廂。園區負責人祁彥斌告訴記者,這一批產品全是花香菇,正准備銷往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眼前這片大棚共有300畝,去年1畝地的平均純收益在10萬元以上,共安排了附近80余名農村貧困勞動力就業,人年均收益3萬余元。

  平泉縣副縣長胡維民對記者說:“比中潤公司規模大的產業園區還很多。截至目前,全縣已有10畝以上農業標准化園區2455個,流轉土地17萬畝。園區農產品年產量148萬噸,產值74.1億元,形成了食用菌、設施蔬菜、經果林等特色主導產業基地,其中食用菌、山杏產業基地規模全國領先。全縣依托產業化進行生產的從業人數達到10萬人以上。”

  在黃土梁子鎮的梁后村,記者看到,在一排排高大的光伏發電板下面,架設著一座座塑料大棚,光伏板在上面發電,大棚在下面生產食用菌。鎮長蘇振忠告訴記者,這種新能源產業與農業一體化開發的模式是他們與北控集團合作創造出來的,發展光伏需要的是陽光,而菌菇生產則喜陰、喜濕。通過立體設計,在光伏電池板下面發展食用菌產業可一舉兩得。建設單位把兩樣設施一起建成后,由新能源公司經營光電設備,由村集體無償使用大棚發展食用菌產業,使幾十家貧困農民靠大棚發了家。

  城鎮化引領

  平泉縣委書記董正國說:“我們推進中心城鎮建設,目的就是讓偏遠山區農民到城鎮集中,使其近距離服務於產業化,並由此發家致富,改善生活條件。”

  記者從平泉縣城出發,向東南方向行駛50多公裡,來到燕山峽谷深處的桲欏樹鎮探訪農村中心村社區建設。桲欏樹社區黨總支書記金旭東介紹,該社區共有2723戶,11326口人,過去分布在19個自然村中,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過半家庭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村裡依托部分礦產品開發及發展食用菌產業,使得村集體有了一定的積累,同時也使中心村區域用工和用地矛盾凸顯。

  桲欏樹社區按照全縣中心村建設統一規劃,啟動了中心村建設:一是動員所有村民將土地流轉出來,進行集中連片規劃,建設食用菌、礦產品、汽車配件、有機農產品種植四個產業園區,發展規模經濟﹔二是在中心村區域建設水、電、暖齊全,配套有醫院、商場、學校、文化娛樂場的中心集鎮。

  在縣裡的重點扶持下,該村從2011年以來先后建成三期新民居工程。由於房屋性價比高,200多戶山區農民遷出了深山。這樣一來,使產業集中區域的用工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同時使山村群眾順利實現了脫貧。

  村民王鳳華告訴記者,2013年,她家以每畝1200元的價格將8畝土地流轉給了村集體,並在社區規劃好的種植園區承包了30畝果園,收益比在山裡增加3倍多。2015年,她家在中心村買了一套133平方米的新居室,全家一起搬出了深山,兒子也到社區新建的寄宿小學就讀了。

  “十二五”期間,平泉縣縣城面積由14.5平方公裡擴大到17.2平方公裡,再加上19個鄉鎮42個中心村建設,使全縣城鎮化率由32.9%提高到45%,10萬多農村勞動力實現本土就業。

  生態化發展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的啟動,平泉縣所在的承德地區被國家確定為生態涵養支撐區。早年下海經商積累了一定資本的張宇明來到貧困村小寺溝鎮河溝子村發展林果產業。在縣裡的支持下,他從該村372戶農民手中流轉土地3000多畝,集中推平開槽,栽種上優選出來的蘋果。

  張宇明說,發展林果產業不僅能促進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建設,還能帶動農民致富。以前農民種糧食每畝毛收入千元左右,扣除成本,最多掙500元。公司流轉土地種植有機蘋果,農民每畝地光租金收入就達到1000元,如果再到園區打工,每月還能有3000元左右工資,在家門口就能脫貧。

  平泉縣林業局局長孫樹田告訴記者,平泉縣70%屬於荒山荒坡,如何找出一條既能取得生態效益又能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極為重要。他們通過調研,探索出以薪炭林刺槐為原料發展食用菌產業,用耐干旱、耐瘠薄的山杏林發展杏仁深加工產業兩個核心產業,使得150多萬畝荒山荒坡得到綠化,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5.2個百分點,達到57.8%。

  北五十家子村村民盧鳳龍對山杏情有獨鐘,他每年除了自己侍弄30多畝山杏林外,還常到外地收購杏核,一年下來純收入有10來萬元。現在,僅北五十家子村就有10多家山杏收購點。這裡還形成了全國最大的杏仁交易市場——北五十家子杏仁交易市場,在種植大戶、龍頭企業、產業協會的帶動下,3000多農戶實現增收1000多萬元。

  通過這種生態、生產、生活的互動,平泉縣先后獲得“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優秀生態示范區”、“中國綠色名縣”、“全國創建生態文明標杆縣”等稱號。

(責編:程瑤(實習)、曾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