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翊 攝
通州這個緊鄰北京CBD的城區,僅4月一個月,就不斷有“大新聞”發生。先是4月初,在通州區政府的官方網站上,通州悄然由原來的“行政副中心”改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
4月26日上午,通州區副區長劉貴明在一次會議上介紹,最初確定的行政副中心僅局限在6平方公裡的范圍內,后來逐漸擴展到通州老縣城155平方公裡的面積。不過目前,通州區域范圍內906平方公裡已全部被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范圍。這釋放了什麼信號?
再造一個北京城區
地處長安街延長線東端的通州,堪稱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通州的發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目光。
4月26日上午,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安全生產執法檢查組赴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進行調研。在通州的行政辦公區建設現場,通州區副區長劉貴明介紹,通州區域范圍內906平方公裡已全部被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范圍。
據了解,目前北京市總面積16808平方公裡,市區面積735平方公裡。當整個通州區全部納入城市副中心,相當於在通州重新建造一個北京城區的面積。
通州區總面積為906平方公裡,其中含4個街道、10個鎮、1個鄉。“北京城市副中心”此次面積擴容,意味著什麼?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告訴記者,目前通州所有的鄉鎮、村庄均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這將能夠在空間上確保通州區起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橋頭堡作用,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功能完備並相對自立的城市副中心(新城)。
4年后,通州區提法再回歸
不只是面積的改變,近期通州關於城市定位的提法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
有網友截圖顯示:4月4日,通州區官方網站的宣傳語中還顯示為“市行政副中心”,4月9日,“市行政副中心”赫然變為“北京城市副中心”。
短短幾天發生了什麼? 難道通州的定位要變嗎?引發網友對通州區定位變化的猜測。
5月3日,記者登錄通州區官方網站發現,在通州官網的專欄中,“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行政副中心”的使用兼而有之。
4月6日“通知公告”專欄刊發的“關於舉辦《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熱點問題》公益講座的通知”公告中,用的是“城市副中心”的提法﹔而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專欄中,4月15日刊發的《行政副中心供地加快,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依然用的是“行政副中心”提法。
對此,通州區官方未給予正式回應。據記者了解,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並非一個全新提法,在4年前已提出。
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了聚焦通州,打造功能完備的“城市副中心”。
改變發生在去年。2015年7月,北京市關於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獲通過。其中提出要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規劃建設,通州區的新定位自此引發關注。
8個月之后,2016年3月30日,通州區政府發布的一則文件中,仍然可見“北京行政副中心”一詞。
但是,從今年4月初開始,通州區“城市副中心”的提法就逐漸取代了“行政副中心”。
“名稱改變,但定位不變,行政事業單位向副中心轉移的規劃也沒有改變。一般而言,主中心是綜合性的,副中心多是專業性的,通州區僅是北京市的一個城市副中心,以后可能還有其他的城市副中心。隨著2017年北京市屬行政事業單位部分遷入,通州就將是一個以行政職能為主的城市副中心。”李國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這也就意味著,雖然聚焦通州,但城市副中心並非隻有通州。這一點在2005年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提出的新城發展戰略有所體現,該規劃明確了通州、順義、亦庄是面向未來重點發展的三個新城。
縱觀近10年來,北京市政府公共服務設施投入的50%以上都集中在這三個新城,尤其是公共交通發展引領新城建設取得的實效已經有目共睹。這些區域都將成為承接北京中心區功能的主陣地。
按照通州區“十三五”規劃綱要目標,到2017年,行政辦公區將初具規模,對中心城區的功能承接取得明顯成效﹔到2020年,與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國際化城市框架初步搭建,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突破。
遠期將帶動40萬人口疏解到通州
2015年11月30日,北京市規劃委通報有關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設的有關情況:到2017年,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遷入工作將取得實質性進展,遠期帶動約40萬人疏解至通州。
這個數據得到李國平的認同:“通州增加40萬人口是正常的,因為有政府機關要進來,包括相關的服務和配套也要進來。由於行政職能的增加,肯定會帶來一些服務於行政功能的人口的集聚。”
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要求,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功能定位主要是有序推動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整體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轉移,同時帶動部分文化旅游、商務辦公等功能向市行政副中心疏解。
行政事業單位是搬遷過來了,接下來,如何確保從北京疏解的人口在通州“留得住”?北京市規劃委副主任王飛給出了答案:“通過配置優於中心城區的公共設施、綠地環境等,吸引人口到通州就業和生活﹔打造與城區的‘半小時交通圈’,優化交通路網。”
這些公開的具體措施包括:為通州當地城鎮化、就業居民提供各類政策性住房,實現居住社區為本地就業、城鎮化配套﹔配建文化中心、大劇院、體育中心等高等級公共設施﹔整建制引入中心城優質的三甲醫院、重點中小學、幼兒園等資源。
最新的消息是,目前人大附中等4所名校已經正式進駐通州。4月27日上午,北京市教委在通州區召開推進北京市副中心教育發展專題座談會,為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北京市第二中學(通州校區)、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揭牌,標志著4所學校正式進駐通州辦學,並將在2016年秋季招生。
這裡位於地鐵6號線“郝家府站”北側,未來這裡將建設一些區級部門,比如通州區婦幼保健院、檔案局等。記者 肖翊 攝
通州區至少疏解10萬人口
一方面是“留得住”人﹔另一方面,通州還要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向外疏解人。
在人口控制方面,通州區副區長劉貴明表示,通州正在想辦法,將出台更嚴格的人口管理辦法。疏解現狀存量流動人口,通過淘汰低端產能,結合環境建設,結合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把人疏解出去,至少涉及不止10萬人口。
據記者了解,目前通州區正加快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的調整退出,實現產業升級,有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2016年預計將調整退出企業1000家。
據記者了解,為了給外遷企業做好相關服務,通州區與河北、內蒙古、山東等周邊地區搭建了對接平台,方便外遷企業與遷入地進行對接。目前,已經將相關地區的政策以及優越條件匯編成冊。
通州區經信委副主任官宏表示:“下一步我們准備把手冊下發給所有的企業,這樣讓企業在選擇遷入地的時候不至於盲目去選擇,同時我們也跟當地的政府做好對接,為企業的嵌入,盡量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要疏散人口還是要依靠產業,這一點跟北京向外疏散產業的要求基本一致。“對於那些有污染的、耗能多的、佔地大的、不適合在通州發展的一般傳統制造業,得漸次退出﹔但是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全部退出,有一個慢慢向外轉移的過程。”李國平說。
通州人口的一進一出之后,大家都很關注是否會重蹈類似北京的“大城市病”?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通州常住人口為135.6萬,“十三五”期間通州區的人口調控上限約為160萬人。
這意味著在“十三五”期間,通州區常住人口上限約為160萬。這個目標跟通州引進40萬人口並向外疏解10萬人口的數據基本吻合。為避免通州建設重蹈“大城市病”,李國平提醒:未來通州人口最好不要超過200萬,否則會形成新的擁堵。(記者 王紅茹)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