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亦庄線次渠南站被荒地和工地包圍,一條市政路都不通。 曹政攝
網友的一次集中吐槽,讓2010年年底就開通的地鐵亦庄線次渠南站成了北京“最荒涼的地鐵站”。車站被荒地和工地包圍,一條市政路都不通。這個問題折射出北京軌道交通先行引導城市新區發展的新理念,但也暴露出地鐵周邊配套跟進遲緩的軟肋。
“荒涼”地鐵站不止一處
近日,記者乘坐亦庄線從宋家庄站出發,列車行駛到地面后,便能看到沿線新建樓盤逐漸增多,絕大部分都已有人入住。但過了同濟南路站后,周邊商業減少,在建工地增多,大面積土地覆蓋著防止揚塵的綠網。
在次渠南站,下車乘客不到10人,大多從B口出站。順著扶梯上到地面,眼前雜草叢生,坑坑窪窪的地面散布著大小碎石。車站與荒地交接處是一米左右寬的窄溝,中間架起一塊大石頭,往來乘客要踩准了小心翼翼通過。其它的出入口外,要麼橫著十幾米的建筑垃圾,要麼是一片在建工地,隨時能看到運輸材料的車輛通過。
2010年,地鐵亦庄線開通運營。為何運營5年多次渠南站還如此荒涼?記者獲悉,地鐵施工時會建好出入口和站前廣場,而周邊道路則按級別由交通部門負責安排。對於類似次渠南站這種周邊沒有道路的,也隻能先建好地鐵站,未來再由其它單位組織修路。
速度上的不同步,也就讓一些建在待開發或正在開發區域的地鐵站遇到類似問題。記者后來也來到了7號線東端終點焦化廠站。雖然在2014年年底已通車,但車站仍被廢棄廠區和工地包圍,隻有西北方向有一條小路可以通向市政道路。
該站C口外有臨6路公交車,但記者等了40余分鐘也沒能等來。“運氣不好,等一個小時都可能沒車。”周邊居民說,很多人走20多分鐘到外面坐其它公交車。由於配套滯后,車站周邊非常混亂,不到7米寬的小路兩側擠著百余輛私家車。
車站配套道路遭遇“三不管”
次渠南裡是距離次渠南站最近的居民區,也就1公裡左右的距離,但進趟車站可不容易。跨過荒地,步行幾百米,到了在建工地,隻能走臨時的施工道路﹔再往前百余米,才到鋪瀝青的柏油路。這附近,次渠南裡數十棟居民樓已經建成好幾年,一些樓的外牆皮甚至已經脫落。
“住進小區5年了,去地鐵站必須得走一段荒地。”住在小區的幾位老人對記者說,小區周邊的道路是開發商蓋房時修的,但是通往地鐵站的路卻一直沒人修。
地鐵站周邊荒地該怎麼辦?相關部門是否有修路或平整路面的計劃?
記者首先聯系了通州區交通局,相關負責人直接回應:“這不歸我們管,建議咨詢大興區或開發區。”而到了大興區交通局,對方則表示“地鐵建設和區交通局無關,我們隻負責公交站”。而亦庄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也解釋,次渠南站位於開發區與通州交界附近,這一站並不屬於開發區管轄范圍內。
郊區地鐵引導新區發展
經多方聯系,記者找到了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公司當年亦庄線建設的負責人,他向記者透露,當年修建亦庄線甚至是在初期運營時,這條線路不少車站周邊都是待開發或正在開發狀態,但隨著后期開發,車站周邊的住宅、商業項目、市政配套會陸續跟上。
實際上,部分地鐵車站的荒涼,也反映出北京地鐵規劃觀念的變化:是先有人還是先有地鐵?此前,最早一批地鐵是建在居民、商業密集區,改善市民的出行條件,例如地鐵5號線和13號線的規劃與修建,緩解了回龍觀、北苑、望京等地的交通壓力。
但房山線、昌平線、大興線等郊區線,則更多是引導型地鐵:修建之初沿線及車站周邊發展較慢,地鐵開通能支持新城的發展完善。目前,大興線和房山線就已經顯出成效,周邊地塊發展迅速,樓盤密集,社區商業設施也日漸完善。(記者 曹政)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