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安徽考察回訪記

2016年04月28日14:39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習近平總書記安徽考察回訪記

4月24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調研。這是4月24日下午,習近平在六安市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家同村民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李濤攝

新華社合肥4月28日電(記者詹婷婷)4月24日至2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安徽六安、滁州、合肥等地,深入農村、企業、高校、科研文化單位,就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進行調研考察。沿著總書記的考察足跡,新華社記者進行了回訪。

“脫貧的信心一天比一天強!”

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申在自家的院子裡(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總書記就是在這裡跟大伙兒嘮家常的。”66歲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申拉著記者走到自家院中的空地當中,眼裡掩不住笑意,“總書記惦記著我們老區群眾,關心我們過得好不好、底下的扶貧工作做得到不到位。”

大灣村地處大別山腹地,平均海拔700米以上。老區人民生活怎麼樣,習近平一直牽挂於心。村民們回憶,總書記對大家說,我這次專門來看望大家。從北京坐了1個半小時飛機到合肥,又坐了1個半小時汽車到金寨,再用1個多小時進山來到你們這裡,就是要了解農村脫貧特別是革命老區扶貧的真實情況。

老陳是村民組裡最早安裝光伏發電設備的貧困農戶,也最早享受到“晒著太陽漲收入”的甜頭。他家門口醒目的“光伏電站”引起了總書記的關注。

據當地干部介紹,建一座小型光伏發電站,成本大約2.4萬元。政府、企業、村民各負擔三分之一,村民支付的費用可由扶貧貸款予以解決。陳澤申的光伏發電設備平均每年可以發電3000多度,每度1元錢。在開始階段,每年的發電收入村民一半留給自己,一半用來還貸,等到貸款還完,收入就完全歸村民所有。

“不能光想著靠政府,政府有好政策,要想脫貧,自己也得努力。”老陳告訴記者,他還養了10多頭羊,跟村裡的養殖大戶簽訂了收購協議﹔山裡適合茶葉種植,他將土地流轉給茶葉公司,每畝每年收入500元,公司免費提供茶苗和技術,茶葉種好了再賣給公司。

陳澤申的扶貧幫扶人是大灣村第一書記余靜,她向習近平總書記保証說:“大灣村一戶不脫貧,我堅決不撤崗。”

年過六旬的汪能保、張幫若夫婦兩人有慢性疾病,每年醫藥支出有5000多元。兒子早逝、女兒外嫁,汪能保家因病致貧,村裡正幫助其辦理慢性病鑒定申報補助,同時為其准備了安裝光伏設備、種植茶葉等扶貧措施。

“習總書記問我吃高血壓藥一年花多少錢,關心得很細,說要給予更多扶持,我們很激動。”汪能保說。

56歲的陳澤平即將受益於當地的扶貧搬遷項目,不用掏錢,住的危房即將變成在自然村庄建的新房,“在山下做工也更方便了”。

這是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村民陳澤平和妻子汪能梅在自家的廚房裡(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在被習總書記問到願不願意搬遷到山下去,陳澤平回答說:“黨的這個政策好,我歡迎。”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陳澤平說:“總書記很親切,我們感覺很溫暖。”

按照“精准扶貧”的要求,六安市針對每一戶貧困戶摸清貧困原因、細化貧困類別,提升扶貧的針對性。“現在,困難群眾的脫貧信心一天比一天強!我們尊重貧困群眾意願,積極引導,期待實現全市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與全國人民同步邁入全面小康。”六安市委書記孫雲飛說。

“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

回憶起幾天前習近平總書記踏進自家的農家樂,大包干帶頭人、安徽滁州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嚴金昌很激動。“第二次見到總書記格外親切,”他告訴記者,上次見到習近平是在2010年,“那時我作為沈浩事跡報告團的成員,在人民大會堂參加沈浩先進事跡報告會。”

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嚴金昌在大包干紀念館內(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73歲的嚴金昌是小崗村變化的見証者,“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的一連串惠農政策讓農民過上了好日子,小崗村的生活環境,小崗人的衣食住行都有很大的提升。”

嚴金昌家裡的土地都流轉了出去,給大戶種植,“小塊田變為大塊田,這樣便於機械化,便於耕作管理,產量大,保証了糧食安全。村民有流轉收入,又可以外出務工,老百姓收入隻增不減!”

在小崗村,土地流轉面積已有8400多畝,佔可耕土地面積的58%。

在鳳陽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徐德明看來,總書記在農業生產方面非常有研究。在小崗村高標准農田示范點的麥田間,習近平總書記向徐德明提出了不少專業問題。

“土地流轉、農田整理、種植品種、畝產量、病虫害防治、糧食收購等方面,都問到了,都是農技人員關注、農民關心的問題。”徐德明說。

眼下,越來越多的小崗村民選擇在當地就業,吳廣利就是其中之一。

當習近平總書記走進吳廣利家開辦的小超市時,“我不是在做夢吧”是老吳腦中閃過的第一個念頭。“總書記關心我的家庭情況,還關心我的孫子學習好不好。”他說。

63歲的吳廣利和妻子龐國華一起打理家中的超市,兒子吳懷龍在2010年從江蘇打工回來,在小崗村當地的企業工作,兒媳在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工作,現在一年家庭收入十多萬元,“我現在很幸福!”

嚴金昌認為,小崗還是那個敢想敢試的小崗,“在小崗村有搞養殖的,有種植的,有辦企業的,這就是深化改革。現在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以現在小崗村就是你有什麼力量、有什麼能耐,你就怎麼干”。

這是鳳陽縣小崗村村民嚴金昌開辦的農家樂(4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的出現,讓小崗村越來越多村民分享第二第三產業的增值收益。

“習近平總書記說,小崗夢也是廣大農民的夢。”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吳小林說,“小崗人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期望,努力建設更加美麗幸福的新小崗!”

“報效祖國和人民”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觀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展時,習總書記走到科大訊飛展台前,一個圓頭圓腦的機器人說:“總書記您好,我是小曼,我們早就期盼您的到來了,我也很高興能加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來。”

這是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自旋磁共振實驗室(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陳林告訴記者,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成果展匯聚了安徽省優秀的自主創新技術和產品,“參展的這些科研機構和企業,都是把民族自主創新、打破國外壟斷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決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於創新發展的理念”。

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創新是中科大50多年歷史中醒目的“標簽”。中科大黨委書記許武告訴記者,中科大成立於1958年,設立的初衷就是為“兩彈一星”培養尖端科技人才,“可以說從建立之日就肩負著為黨和國家培養優秀人才的任務”。

來自中科大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博士后李軍配告訴總書記,他正在創業,“總書記關切地詢問我目前的創業收獲有哪些,有什麼樣的感受”。

出生於山東菏澤定陶縣工廠李村的李軍配是村裡第一個博士。“教育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希望自己所在課題組的科研成果能夠應用於社會,造福他人。”他說。

這是中國科技大學近代物理系自旋磁共振實驗室(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中國科技大學圖書館自習室裡,大四國防生邵雲飛聽到總書記詢問自己畢業后的打算,堅定回答:“服從祖國分配!”總書記問他:“將來立志當將軍嗎?”邵雲飛說:“平平凡凡做好自己工作就行。”總書記點頭贊許:“踏踏實實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22歲的邵雲飛在日常生活中既要上課,又要訓練。“這條路看上去很艱辛,但是這把我從小喜歡的學科物理和報國夢想結合在了一起,我是幸運的!我要努力學習和訓練,像總書記說的那樣‘學成文武藝,報效祖國和人民,報效中華民族’。”

習總書記對青年學生的愛護讓科大學子們深深感動。“當習總書記走出圖書館准備上車離開時,我們都站在道路兩側向總書記問好。當時下著雨,總書記沒有打傘,和我們一個個握手,握了得有幾百次。”邵雲飛說。

“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在歡送的隊伍中,師生們高聲唱起科大校歌《永恆的東風》,歌聲久久回蕩。

(責編:紀   宇、劉軍濤)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