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此前一天,工信部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劃》有關情況及下一步工作思路,並與行業專家、知名企業及行業組織的代表一同回應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熱點問題。
形成完善的產業體系
為貫徹落實“中國制造2025”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領域的總體部署,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日前聯合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規劃》提出,我國機器人產業在“十三五”時期要實現“兩突破”“三提升”,即實現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和高端產品的重大突破,實現機器人質量可靠性、市場佔有率和龍頭企業競爭力的大幅提升,形成較為完善的機器人產業體系。
依托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2996台(含外資品牌),同比增長21.7%﹔自主品牌機器人產銷量為22257台,同比增長31.3%。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497台,同比增長19.9%。
“‘十三五’是決定我國機器人產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強調,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於打造我國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從《規劃》確定的具體目標看,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台,其中六軸及以上機器人達到5萬台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要培育3家以上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MTBF)達到8萬小時﹔智能機器人實現創新應用。機器人用關鍵零部件在六軸及以上工業機器人中實現批量應用,市場佔有率達到50%以上。重點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
工業與服務機器人並重
“《規劃》的出台,有利於企業找准方向、補上短板、搶抓機遇。”安徽埃夫特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肖永強表示,規劃對於推動機器人產業做強做大很有針對性。
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發展並重,是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一個重要的政策導向。“十三五”時期,將推進工業機器人向中高端邁進,促進服務機器人向更廣領域發展。從以往來看,相對於服務機器人,各方面更重視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受相關政策扶持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拉動,工業機器人實現了快速發展,是產業的主力軍。
“服務機器人正處於產業化起步階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宋曉剛表示,目前,我國在科學考察、醫療康復、教育娛樂、家庭服務等領域已經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服務機器人產品並實現應用。就未來發展看,服務機器人的需求來自3個方面:一是在助老、助殘等方面的社會需求很大﹔二是在救災搶險、航天、海底勘探等國家重大需求方面有用武之地﹔三是在娛樂、教育、智能家居等方面應用空間廣闊。
“我們必須在新一代機器人上實現技術突破。”我國機器人龍頭企業沈陽新鬆公司總裁曲道奎表示,機器人發展正處於由高精度機械設備走向綜合集成智能體的轉折點。我國機器人產業下一步的發展,不光要解決在傳統機器人方面的技術短板,更要在智能感知、新材料應用、新驅動系統等新一代機器人的重點領域實現創新突破。
為提升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規劃》提出了加強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健全機器人創新平台等多項舉措。“十三五”期間,針對智能制造和工業轉型升級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以及智慧生活、現代服務和特殊作業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重點突破制約我國機器人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積極跟蹤機器人未來發展趨勢,提早布局新一代機器人技術的研究。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科技資源和研發力量,組建面向全行業的機器人創新中心,打造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載體。
遏制低端化發展傾向
當前,我國機器人產業市場熱度高、發展快,但也出現了一哄而上、扎堆低端等不容忽視的問題。
面對《經濟日報》有關“我國機器人產業是否存在產能過剩現象”的提問,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回應說:“產能過剩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機器人產業是不是發展太快了,也存在產能過剩?這也是我們在編制機器人產業規劃過程中面對的問題。從市場供需角度看,‘我國機器人產業產能過剩’的結論還不能下。”
據李東分析,在機器人需求方面,工業機器人市場高速增長,服務機器人的需求也在高漲,並且這個產業正處於傳統機器人到現代機器人的升級過程中,機器人整體需求在日新月異地增長。而從供應看,去年我國自主品牌機器人生產增速遠高於整體產量增速,並且機器人多是定制,很少有庫存積壓。總體來看,需求在不斷擴大,而我國在機器人供應和生產能力方面還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李東還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更為突出,在高端能力不足的同時,也存在低端領域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發展的隱憂。初步統計,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的企業已逾800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於產業鏈低端,產業集中度低、總體規模小﹔各地還出現了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有些園區存在著重招商引資、輕技術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我們將積極引導各地區、各企業按照自身條件和優勢,理性地實施差異化發展,引導政策資金和資源要素向優勢地區和企業集中﹔支持盡快建立機器人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李東說。
據了解,為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下一步,工信部將會同相關部委,按照《規劃》確定的方針目標,制定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包括:加強統籌規劃和資源整合,強化對區域產業政策的指導,引導機器人產業鏈及生產要素的集中集聚﹔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利用相關政策措施支持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研發、產業化和推廣應用﹔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促進各項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研究制訂機器人認証採信制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