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印發實施,這是繼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出台實施后,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對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豐富、深化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支持力度,增強東北地區內生發展活力和動力,精准發力,扎實工作,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並明確提出了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要求。李克強總理指出,要盡快啟動一批可以增強發展后勁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著力擴大消費,加快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積極促進東北經濟平穩運行。《若干意見》明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要求、新任務、新舉措,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鞏固擴大振興成果、破解制約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綱領性文件。
一、深刻認識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面臨的新形勢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制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干企業,為我國形成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歷史性貢獻。2003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10多年來,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一是綜合實力明顯提升,2003—2013年東北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2%,經濟總量由2003年不足1.3萬億元增至2014年的5.7萬億元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003年不到2000美元增至2014年8000美元以上。二是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增值稅轉型、農業稅減免等在東北地區先行先試,國有企業競爭力增強。三是產業競爭優勢逐漸顯現,重大裝備研制走在全國前列,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四是民生明顯改善,2003年以來累計改造各類棚戶區面積超過3億平方米,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五是生態環境逐步改善,重點流域水質明顯好轉,林業實現以木材生產為主向生態建設為主的重大轉變。其他地區的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也取得積極進展。實踐表明,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重大決策是正確的,東北老工業基地實現全面振興前景廣闊。
近年來,國內外經濟發展環境更加錯綜復雜,國際上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問題和瓶頸。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明顯回落,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市場化程度不高,國有企業活力仍然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資源枯竭、產業衰退、結構單一地區(城市)轉型面臨較多困難,新興產業發展很慢,新舊動能轉換青黃不接﹔社會保障和民生壓力較大。全面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困難挑戰增多、任務艱巨繁重。
二、准確把握推進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要求新目標
東北地區在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國防軍工、原材料、糧食生產等領域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重要支撐地位。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既是東北地區自身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要求,也是全國發展大局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制定印發《若干意見》,要求像抓“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一樣,持續用力,抓好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實施。
《若干意見》要求,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做好與“三大戰略”互動銜接,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升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努力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若干意見》提出了推進新一輪東北振興的階段性目標。
第一階段,到2020年,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自主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大幅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明顯提高,“四化”協調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資源枯竭、產業衰退地區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第二階段,再用十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走進全國現代化建設前列,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基地和重大技術裝備戰略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和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
三、認真落實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點任務
推進新一輪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要緊緊圍繞引領經濟新常態、貫徹新發展理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大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准、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著力破解發展改革難題,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努力實現體制再造、結構優化、動力轉換、成果共享。
(一)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把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治本之策,加快形成充滿內在活力的新體制新機制。一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著力解決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管得過多過細以及職能錯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問題。二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東北在全面深化國企改革方面先行先試,完善國有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三是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促進民營經濟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使民營企業成為推動發展、增強活力的重要力量。四是推進廠辦大集體、林區、墾區等專項領域改革。五是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區域投資貿易和人文合作,努力將東北地區打造成為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的中心樞紐。六是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個重大國家戰略。完善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機制,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
(二)著力推進結構調整。多策並舉,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傳統制造業並駕齊驅、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相互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一是促進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做優做強先進裝備制造業,推進東北裝備“裝備中國”、走向世界。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二是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實施東北地區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行動計劃,發展壯大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燃氣輪機、先進發動機、光電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競爭力的新興產業。三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實施老工業基地服務型制造行動計劃,引導和支持制造業企業從生產制造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四是加快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率先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生產體系、產業體系,著力提高農業生產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准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全國糧食安全提供堅強支撐。
(三)著力鼓勵創新創業。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一是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全面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營造有利於創新的政策和制度環境,完善區域創新創業條件,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二是促進科教機構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鼓勵東北地區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發展,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創新科研機構、高校與地方合作模式。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和智力引進力度。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強化對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勵。
(四)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一是切實解決好社保就業等重點民生問題。加大民生建設資金投入,保障民生鏈正常運轉,防止經濟下行壓力傳導到民生領域。二是全面實施棚戶區、獨立工礦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三是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市政設施建設與更新改造力度,改善薄弱環節,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和輻射能力。四是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健全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促進資源產業與非資源產業、城區與礦區、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五是打造北方生態屏障和山青水綠的宜居家園。堅決擯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努力使東北地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東北地區是實施振興戰略的主體區域。我國中西部和東部地區還有不少老工業城市和資源枯竭城市,同樣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難點地區。應統籌支持全國其他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轉型發展道路。總之,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有條件、有基礎、有動力。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以貫徹落實《若干意見》為契機,抓緊提出一批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舉措、重大開發開放平台和重大工作機制,著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加快培育和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作者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