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信訪局長辦公室挂北京地圖:截訪得熟悉環境

2016年04月25日13:34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縣信訪局長辦公室挂北京地圖:截訪得熟悉環境

筆者前不久去南方某縣調研,該縣信訪局長辦公室牆上的一幅大地圖吸引了我:居然不是當地的區劃圖,而是詳盡的北京市區圖,上邊還畫著許多紅圈。問及原因,那位領導同志也十分坦誠:“每年赴京‘截訪’的任務很重,不熟悉地理環境不行啊。”至於畫圈之處,基本都是需要“重點掌握”的區域。

千裡之外,用心至此,不可謂不認真,只是這份認真偏離了“靶心”。群眾的來信來訪,大抵事出有因、有所冤抑,應當依法接訪、妥善解決。相反,不把精力放在權利的維護、矛盾的化解上,隻擔心捂不住怎麼辦,隻焦慮出了事上邊怎麼看,動輒一截了之、一壓了之,非但無助於群眾利益,還可能“按下葫蘆浮起瓢”,堆積起更多的不良情緒,釀成一次次無謂又煩心的“折返跑”。

此類舍本而逐末、南轅而北轍的事情,現實中屢屢上演。某執法局面對檢查組,心思不在改進工作上,卻搞來檢查人員的照片,要求對照辨認、第一時間上報,以便“做好准備”。巧的是,如地圖上的紅圈,那照片也都一一編上序號、標示清楚。試想,一門心思隻琢磨應付檢查,業務本身誰來改進?若把這份“精益求精”的勁頭,放在為民務實清廉上,何愁工作局面打不開、群眾滿意度不高?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拎得清工作中的“本”與“末”,做起來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其實,為群眾的情緒找到出口,為群眾的訴求尋見門路,較之一時一地的“嚴防死守”,效果好得多,成本也低得多。毛澤東同志曾說,“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各個部門有各個部門的具體職責,但維穩的隻顧維穩、不顧維權,執法的隻管上級檢查、不管群眾意見,就是找不准過河的“船”與“橋”,最終隻能於事無補、徒勞無功。

比地圖上的紅圈、照片上的序號更難擦的,是人心中的“紅圈”與“序號”。很多時候,一些干部不是算不清這筆賬,不是不懂得“本”與“末”的關系,而是在算盤裡加入了私心雜念,傾斜了公義的“天平”。比如,有的人覺得,“帽子”是上邊給的,遇到事不“攔”下來,會影響進步。有的人認為,干得好不如宣傳得好,平時的口碑不管用,關鍵時候還得看“業績”。對這些人,不妨捫心問問,我們干事創業僅為個人升遷嗎?如果不顧群眾的福祉,做再大的官,又有什麼意義?

“為民”第一,還是“求利”第一,黨員干部的人生境界高下立見。“鑿川當鑿源,植木當植根。修身有本末,請自心術言。”擦去地圖上的紅圈,我們的工作將會從治標走向治本,收獲更多的群眾滿意﹔擦去心中的“紅圈”,我們的事業將會從小我走向大我,成就更為踏實的本色人生。

(責編:蓋琳(實習)、盛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