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擺著蛋白結構模型、高倍顯微鏡下放著以微米計的晶體、實驗室裡是離心機等設備……4月15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進行了一趟結構生物學的“旅行”,“向導”則是中科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外籍院士和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
這趟別具一格的科學之旅可不是簡單地走馬觀花,總理不僅關心人類大腦健康的科學研究,更關心世界頂尖團隊“大腦”人才的發展。“你們的研究對人類大腦健康意義重大。屠呦呦已摘得諾貝爾獎,那是幾十年前上一代科學家奮斗的結果,相信你們會創造不遜於前輩的業績。”總理勉勵道。
你們研究大腦的更需要依靠“大腦”
一個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彩色家伙是此次“旅程”的一大景點。這個放大了3000萬倍、學名是γ-分泌酶的彩色分子被廣泛認為是阿爾茲海默病症發病的重要調控蛋白。
去年8月18日,施一公率領的團隊在《自然》在線發表文章,建立其原子分辨率三維模型,為理解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機理提供重要基礎。
在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施一公告訴總理,由於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不斷突破,從心血管疾病到癌症現在都有一些有效的療法,而對於俗稱老年痴呆症的阿爾茲海默症,“基礎研究還遠遠不夠,我們對病因知道得太少了”。
他們面前的電視屏幕上,正顯示著一串數字:世界有約4700萬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患者,我國就有約500萬阿爾茲海默症患者,但由於預防治療手段不足,缺乏特效藥物,該疾病逐漸有發病年齡提前、發病人數增加的趨勢,不但給病人及家屬造成極大痛苦,同時也為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我的實驗室在過去9年的時間裡,主要研究從分子水平來解釋為什麼阿爾茲海默症會發病。”施一公對總理說,“這也是今后診療的關鍵。”
“你們也是在尋找靶點,跟治療癌症一樣?”當得知該團隊下一步將順藤摸瓜,弄清發病機理,並和制藥公司合作時,總理很感興趣地問,“何時開始篩查藥物?”
李克強還極為關心科研經費中“人頭費”比例的問題。“你們研究大腦的更需要依靠‘大腦’啊!”他指著施一公身后一眾年輕教授說。
雖然平均年齡不到40歲,這些“大腦”可都是業界“大佬”。僅2015年一年,這支研究團隊就在《自然》、《科學》、《細胞》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1篇,在生命科學領域取得多項世界級研究成果。
“科學家更需要自由,國外不怎麼管這個比例,不像我們國家。”施一公告訴總理。據介紹發達國家一流實驗室則至少在50%以上。
“發達國家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人頭費’管得太死,很難吸引一流人才。”總理指出。他進一步要求,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充分調動“大腦”們的積極性。
希望“大腦”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爭做全球領跑者
離心機在有條不紊地工作,結晶工作站的機械臂正運行,穿著白大褂的學生正在做分子克隆等生物實驗……當李克強步入中心實驗室,看到的是這樣一幅忙碌場景。
一台電腦上正在演示的剪接體的三維結構吸引了總理的注意。去年施一公率領的團隊在《科學》雜志同時在線發表了兩篇研究長文,宣布首次捕獲了真核細胞剪接體三維結構,標志著人類對生命過程和本質的理解又邁進關鍵一步。
當得知這一成果離不開清華大學擁有的世界最大冷凍電鏡系統時,李克強立刻問:“應用的效率怎麼樣?是24小時開放嗎?”
“對,24小時開放,很多學生都在排隊。”施一公回答。
李克強還透過一台高倍顯微鏡,看了一個長200微米、寬10微米的晶體。“可以找到突變的時間節點嗎?”李克強詢問道。
施一公介紹說,得到原子分辨率的結構對下一步研究非常重要,而結構生物學家正是借此來了解疾病和生命過程最根本的道理。
他還告訴總理,自己的實驗室正在跟世界上許多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基礎研究機構展開學術競爭和合作。
“你們的研究事關人類大腦健康,希望通過更加靈活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匯聚高端‘大腦’,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爭取做全球領跑者,為我國13億人甚至全人類的健康做出貢獻。”在這趟科學之旅的最后,李克強勉勵這些從事大腦研究的“大腦”們。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