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總人口6萬人,其中外來人口3.5萬人,外來青年約1.5萬人的城鄉結合部社區,究竟該如何治理?近日,團上海市奉賢區委對此類“最難社區”的治理工作,提出了一個全新而又大膽的觀點——“自治”。
根據上海市共青團群團改革試點的規劃,未來,共青團將更多地讓志願者進入基層團組織的細枝末梢中,充實團組織力量。而在上海郊區奉賢東部的奉城鎮,志願者力量早在去年就已被運用到團的工作中。
最難治理社區如何找到志願者
青年志願者團隊究竟有多大?根據奉城鎮團委的統計,這裡總共有50個村居委會,每個村居委會都建立了青年網格工作站,負責區域內的青年工作。這一點,實際上與全國大多數地區的共青團工作並無多大不同,很多干過共青團工作的人都知道,這個“青年網格工作站”不過是村居委會一級的團總支或團支部。
傳統的概念是,共青團最最基層的觸角,到了村居委會一級就到頭了。但在奉城鎮,50個村居委會下面,還設置了667個青年工作基礎網格,把青年工作手臂延伸到街面、企業、宅基、樓組,同時針對外來青年集中、青年工作復雜的特殊區域,如集貿市場、商業街等,設立特色網格,以此提供特色服務。
一個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面積地鋪設工作網格容易,每一個基層末梢的工作究竟由誰來做?誰願意無償地以志願者身份“為人民服務”?
奉城給出的答案是——讓外來務工青年自己服務自己。但問題是,外來務工青年雖然多,並不代表這些人都能“為我所用”。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讓“熱心人”冒出頭來?
石柏青是第一批“冒頭”的外來務工青年之一。去年10月,這個在奉賢開了10年鞋店的江蘇男青年碰上了麻煩事兒:停在自家店對面馬路上的小汽車被修路施工隊安在路邊的護欄給刮壞了,施工隊對他愛搭不理的,“就是拖著不解決”。
小石找到居委會,遇上了網格工作站的負責人,對方不僅找到施工隊協商解決問題,還向他推薦了網格站的一系列服務舉措,順便問了句,“你要不要也當個網格員試試?為周邊小店店主服務下?”
小石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整治路邊門店周邊環境”,他先帶頭把自家小店門口整理干淨,再在閑聊時要求周邊幾個店友一起幫個忙。
今年2月,小石把自家店面二樓40多平方米的一處場地“貢獻”出來,打造了一個兒童活動室,活動室裡有兒童玩具、有圖書。自此,菜市場周邊小店的店主子女,有了一個放學后、雙休日玩耍的地方。“對我自己小孩也好,對周邊鄰居家小孩也好”。這處孩子玩耍的場所,有了一個頗為大牌的名字——“青年微中心”。
類似這樣的、由外來務工青年自發成立的“青年微中心”,如今在奉城鎮共有4個,其余尚在拓展中。
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
網格化團建,實際上早就不是什麼新鮮詞兒了。早在2008年,本報就曾刊發過上海網格化團建的工作報道。但在過去,網格化團建以跨行業跨領域立體“筑網”為主要特點,強調在同一區域內、不同系統青年工作的聯合。此后,這一做法得到團中央的肯定,全國各地團委開始推行區域化團建。
奉賢區進一步探索的著力點是實際解決網格化團建長期以來存在的“人手不足”問題。契機來自上海共青團此輪群團改革。
根據團上海市委公布的團的機關工作人員“21”使用機制,未來團的工作將由團的專職干部和選派的挂職干部兩種人員擔任,而“1”是指團的機關工作志願者。此類志願者主要向社會招募,特別歡迎具有心理、法律、教學工作技巧的專業人士作為共青團機關的志願者。
志願者的招募,到了基層,演變為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團奉賢區委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奉賢區目前招募的“網格員”全部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志願者,“網格員把青年反映的個案問題和普遍問題反映給網格長,由整個網格負責解決”。
“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成為考察一個網格工作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標。
每個月,奉城鎮第18網格負責人、朱墩村大學生村官陳軼你都要到頭橋社區青年活動中心開會。她會帶上一個小本子,上頭記錄著一個月來自己轄區內6名網格員收集上來的青年問題。
她會細致地把這些青年問題進行分類梳理,挑出個別解決不了的問題,上報給上級組織,再由鄉鎮一級團委落實解決問題——實現“問題發現來自青年網格員、對策方案來自青年網格員、解決實施來自青年網格員”,建立一套青年服務、青年需求、青年權益保護的快速發現、跟蹤服務機制。
陳軼你告訴記者,第18網格反映最多的問題是外來務工青年子女入學問題,“不少人想讓孩子從民辦學校進入公辦學校就讀”。這個問題,陳軼你說,有的可以解決,有的則沒有辦法,“上海有積分制度,積分夠了可以辦,積分不夠的,實在沒辦法”。
頭橋中路一家清真拉面店的店主韓大吾地的孩子入學問題就沒能解決。韓大吾地告訴記者,他通過小街上的一名青年網格員找到了第18網格,在積分問題上,網格員與他溝通了不下5次,除了向他詳細講解積分政策,還教了他很多積攢更多積分的竅門。
“事情雖然沒辦成,但還是很感激。”韓大吾地現在也成為了一名網格員,他想幫助更多附近小店店主解決問題,“就是排查我這附近區域的鄰居們的需求,盡量給大家解決問題”。
特色網格為青年提供特色服務
在一些區域,年輕人需要一些特色服務,這個問題,網格管理員也都能盡力解決。
在頭橋社區戴家村,網格負責人張思芸排查到,網格內的年輕人最關心子女寒暑假、雙休日學習的問題。她與村委會商議后決定,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設免費的課外班。
10多名來自頭橋中學等知名公辦學校的老師和高學歷青年志願者加入了“帶班”的工作。每逢雙休日,會有20多名外來人員子女到社區“屋裡香睦鄰青年中心”來上閱讀課、作文課。
“睦鄰青年中心”其實很小,位於頭橋社區辦事處底層,其實質就是一間打扮得很漂亮的小會議室,專供社區青年搞活動用。張思芸告訴記者,這裡每周都有活動,其中親子類活動每兩周一次,包括運動會、環保秀、剪紙等,此外還有一些電池回收、健康講座、新政解讀等活動。
你可能無法想象,一個設在社區的青年網格工作站,究竟能發揮多大的作用,究竟有多少年輕人在遇到問題時會想到這個組織。
在高橋農貿市場青年網格,網格負責人利楊告訴記者,這裡每天能通過電話或者面詢接待一到兩名年輕人,年輕人反映的問題90%以上可以得到解決,“最多的是就業訴求,一般會介紹到高橋村裡的制造業企業工作,月薪3000元至5000元”。
高橋農貿市場網格,擁有8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其中35歲以下青年約5000人,這片區域,幾乎沒有本地青年。因此,青年網格工作主要就圍繞來奉人員開展。
“每月至少一場活動,每季度至少一次大活動。”利楊說,這裡搞過廚藝比賽、相親會、運動會、最美家庭評比、科技達人競賽等活動,最受歡迎的是相親會,一年兩次,每次上百人參加。
在奉賢區,團區委以“需求的精准化細分”,“責任的精准化落實”為依據,為轄區內青少年提供主動、高效、有針對性的服務。除了將社會治理融入“網格化”,更融入行業服務、資源對接、幫困服務等切實內容。目前該項工作已在5個街鎮、社區實行試點,形成多元化、多樣化、多態化網格搭建,覆蓋轄區內青年8萬余人。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