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青海湖鳥島景區,回歸的夏候鳥紅嘴鷗飛翔嬉戲。中新社記者 羅雲鵬 攝
繼來自印度阿薩姆邦第一隻鸕鹚於3月1日回歸青海湖“安營扎寨”后,6日,據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最新數據披露,已有各類夏候鳥23種25000余隻遷徙至此開啟夏日“筑巢模式”。
作為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青海湖不僅是維系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的重要水體、控制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是中亞、東亞兩條候鳥遷徙路線的交匯點,每年在青海湖遷徙停留的候鳥超過10萬余隻,是中國境內夏候鳥繁殖數量最多、種群最為集中的繁殖地。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數據顯示,目前青海湖已有各種水禽鳥類23種,數量達到25350余隻,較去年同期增加1680余隻。四大繁殖“大部隊”中,斑頭雁5250余隻、普通鸕鹚1040余隻、棕頭鷗850余隻、魚鷗460余隻。此外,鳳頭潛鴨、針尾鴨、赤麻鴨等7種其它鴨類數量超過17000余隻。
“隨著高原生態恢復工程的實施和當地民眾對鳥類保護意識的持續提高,2016年初青海湖僅大天鵝數量接近1829隻,目前黑頸鶴正在陸續前往青海湖筑巢。”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調研員何玉邦說,依托青海湖鳥島國際重要濕地保護補助資金項目,在剛察、海晏、共和、天峻等縣封育濕地46萬畝,並聘用了農牧民做濕地管護員。
據了解,目前因保護濕地鳥類給農牧民群眾造成的損失,政府已撥專款4000萬元(人民幣)進行補償,2015年全年累計共有36萬多隻鳥兒在青海湖棲居。
此前,據青海省林業廳數據顯示,2016年該省冬季遷徙水鳥同步調查工作共記錄到水鳥28種,種群數量約13500隻,較去年同期調查增加近1倍。青海省林業廳總工程師王恩光坦言,水鳥新“家底”的刷新,標志著所在區域生態環境向好。
在青海湖,素有“魚鳥共存,萬物生長”之說,據青海省漁政管理總站統計,目前青海湖湟魚資源目前已經恢復到60000噸,較去年年初增長了9500噸,為諸多夏候鳥提供著重要的補給“套餐”。
何玉邦表示,與往年相比,夏候鳥遷徙至青海湖時間大致相當。預計今年5月左右,青海湖夏候鳥數量將達到最大值,青海湖屆時將迎來最佳觀鳥季。(完) (記者 羅雲鵬)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