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獲批這兩年

2016年03月28日14:44  來源:民生周刊
 
原標題:特別報道丨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獲批這兩年

  “湖廣熟,天下足”。

  作為“魚米之鄉”的洞庭湖,近年來卻也面臨著“水窩子缺水”的尷尬。當然,不只是缺水,還存在水環境污染等諸多問題。

  2014年4月,呼吁多年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批,橫跨湖南、湖北兩省33個縣(市、區),面積6.05萬平方公裡。

  毫無疑問,將“洞庭湖生態經濟區”上升到國家層面,其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出現的問題,促進該區域的健康發展。

  規劃批准近兩年來,成效如何及面臨哪些瓶頸?兩會期間,《民生周刊》記者採訪了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3月中旬,記者再次奔赴洞庭湖實地調研。

\

  蘆葦與蘆筍

  船行至南洞庭湖,成片的“草原”進入記者視線。等船靠近,上岸,與北方草原不同的是,這裡是由蘆葦組成。

  隨便採摘一根,層層剝開,酷似小竹筍。

  當地人告訴記者,這是蘆筍,是當地一道特色菜的原料。進一步了解到,不止於菜肴,蘆筍為原料的食品、飲料等已投放市場,且贏得好評。

  盡管當地有吃蘆筍的習慣,但此前更多的是等著蘆筍變蘆葦,然后用於造紙。

  南洞庭湖區域的湖南益陽沅江,曾以造紙為主導產業,高峰時期大大小小的造紙企業上百家。

  這些企業在創造經濟財富的同時破壞了生態環境,水質一度達到劣Ⅴ類。從2006年開始,當地開始大力整治。如今,絕大部分已經關停。

  造紙企業關停了,曾經倚重它的沅江如何發展?還是要依靠當地的優勢資源,即蘆葦。不同的是,這次關注的是蘆葦生長周期的前段,即蘆筍。

  沅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美娜告訴記者,2014年2月,沅江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決定舉全市之力,推進沅江蘆筍產業化建設,實現蘆筍由造紙原料到生態健康食品的轉型升級。“如今,沅江蘆筍產業已初具規模,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沅江市地處洞庭湖腹地,廣袤的湖泊濕地孕育了極具特色的野生蘆筍資源,全市蘆筍生長面積45萬畝,常年蘆筍產量在14萬噸左右,約佔湖南全省蘆筍產量的40%。

  資料顯示,2015年蘆筍生產企業由2014年的6家增加到22家,固定資產投資由2014年的3500萬元增加到2.4億元,蘆筍食品產量由2014年的5300噸增加到2.1萬噸,綜合產值由2014年的5億元增加到15億元,產品類型由2014年的8種增加到11種。

  據介紹,2016年,沅江力爭全年深加工蘆筍產品3萬噸,實現綜合產值22億元,而更長遠的目標則是實現百億產業。

  不只是蘆筍,近年來,沅江市著力打造以濕地旅游、生態宜居為特征的“生態水城”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核心城市,強力推進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洞庭湖區環境質量大為改善,洞庭湖水質由2006年的劣Ⅴ類改善至Ⅲ類。

  生態優先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筆下的洞庭美景流傳千古。

  但因過度開發,洞庭湖生態環境堪憂,美景也曾黯然失色。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對此感受深刻。“總結洞庭湖區發展滯后的問題,就是吃了對生態過度開發、粗放使用的虧。”

  潘碧靈調研發現,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尤其是長江三峽蓄水發電以來,一系列的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問題更加凸顯出來,洞庭湖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日趨嚴重。“一是過度開墾濕地,生物多樣性減少﹔二是濕地水環境惡化,泥沙淤積嚴重。”潘碧靈說。

  潘碧靈表示,水生態問題突出表現在濕地面積減少,特別是在枯水季節,過去是濕地,現在卻變成草原。再加上一些歷史原因,洞庭湖的水環境問題近年來越來越突出。

  益陽南縣,曾是洞庭湖的“水窩子”。前些年,地表水污染了,當地人掘井取地下水飲用,但后來發現地下水也被污染了。“用打出來的水燒開泡茶,是紅色的。”潘碧靈表示,因為地下水鐵、錳超標,不能飲用。

  《2014年湖南省環境工作報告》顯示,2014年,湘江干流的水質總體是優,但是洞庭湖的水質下降了。

  他分析,一是外源性的污染,比如長江及有“四水之稱”的湘、資、沅、澧來水﹔ 二是農業面源污染和農村生產污染。據潘碧靈介紹,洞庭湖的總氮、總磷70%來自於農業面源污染。

  對此,常德市委書記王群持類似觀點。洞庭湖水質下降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江河關系改變,長江來水不夠,泥沙沉澱過多,洞庭湖自淨的能力下降﹔二是,還有來自農村的污染,包括農藥、化肥、生活垃圾等。

  兩年前獲批的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將生態置於經濟前面,其意重點解決的問題不言而喻。

  《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印發之后,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經濟司負責人曾就有關重大問題進行了解讀。

  在談到規劃的特點時,該負責人首先談到了堅持生態優先作為規劃重心。據介紹,生態優先是在綜合分析洞庭湖區優勢和發展背景的基礎上,對洞庭湖區作出的重要戰略選擇,這既符合國家從宏觀層面對洞庭湖地區提出的總體要求,也是洞庭湖區實現崛起的有效途徑。

  規劃從這一戰略選擇出發,把生態優先作為重要原則,進一步明確了建設的具體目標和任務,對有關重大生態建設項目作出了安排。

  地方行動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獲批兩年來,岳陽、常德和益陽等地明顯加大了對洞庭湖區域的環境整治,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岳陽市委書記盛榮華曾表示,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岳陽爭當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先行者、引領者和推動者,進一步樹牢生態底線理念,擴大發展視野,集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動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

  他表示,無論是加快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還是加速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發展,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堅守生態底線,保護好青山綠水,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要發展好產業,要牢牢把握長江經濟帶和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國家戰略,依托自身優勢,加快發展重點優勢產業,著力彌補產業結構不優、縣域經濟不強、開放型經濟不活這三塊短板。要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民生實事辦理等重點,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的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

  “常德市目前需要做的主要內容就是恢復濕地功能,恢復水生態、水環境。一是讓洞庭湖恢復吞吐長江的能力,讓水能夠流動起來﹔二是讓洞庭湖的水面恢復得更多﹔三就是加大農村面源污染的整治力度。”2015年3月,常德市委書記王群表示,常德是農業大市,工業的發展勢頭也很不錯,但是工業發展不會走一條高能耗高污染的路子,而是做新能源、新材料,朝著精深加工、生物科技等產業發展。

  “原來項目的布局是非常‘任性’,現在不能‘任性’了。”益陽市委書記胡忠雄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表示,以前洞庭湖區發展有色金屬、化工、水利建材、大的造紙廠、印染廠等,對水資源有大影響。“現在洞庭湖布局工業項目的時候,就可能要避開這些產業。”他說,益陽市發展環洞庭湖經濟,可以選擇的方向是電子信息,部分機械加工,部分新能源、信息產業。

  今年3月2日,湖南省在益陽市啟動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

  在啟動儀式上,湖南省常務副省長陳向群表示,根據《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湖南省將圍繞修復水生態,實施溝渠塘壩清淤增蓄專項行動﹔圍繞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施畜禽養殖污染整治行動和河湖圍網養殖清理專項行動﹔圍繞城鄉生活污染防治,實施河湖沿岸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圍繞工業點源污染防治,實施重點工業污染源排查專項行動。

\

  協調發展

  由於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橫跨湖南、湖北兩省33個縣(市、區),因此如何協調發展備受關注。

  2015年12月11日,環洞庭湖岳陽市、常德市、益陽市、荊州市和長沙市望城區政府有關負責人匯聚岳陽,在首屆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綠色發展論壇上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協商,最終在兩大方面達成共識,即:共同發展,打造洞庭湖的金字招牌﹔重點先行,夯實洞庭湖的發展基礎。

  針對第一方面對應的措施,首先是共同建立穩定暢通的政府間溝通渠道,建立市際聯席會議制度,四市一區輪流作為召集人,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定期舉辦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綠色發展論壇,共同研究重大問題,共同推進重大項目。

  其次是聯合探索區域發展新模式。通過規劃互動、交通互聯、市場互建、產業互補,實現成果互享。聯合探索湖泊經濟綠色發展方式,凝聚強大合力,全面提升洞庭湖經濟板塊的輻射引領功能。

  同時,四市一區合作提升洞庭湖的文化影響力。其發展基礎主要是加快網絡化交通體系建設﹔加快一體化旅游市場建設﹔加快協同化水利工程建設﹔加快開放型口岸平台建設。

  宣言還包括積極轉變發展方式。“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充分考慮洞庭湖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污染企業,優化考評機制,建立綠色發展體系。

  四市一區表示,將搶抓洞庭湖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保護和建設好洞庭湖,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水生態安全和水利安全,作出應有的貢獻,把洞庭湖地區建設成為更加秀美富饒的大湖經濟區。

  需建立洞庭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長江荊江段以南,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是我國最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之一。

  在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看來,生態補償機制對於建設洞庭湖生態經濟區意義重大。

  3月9日,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專訪時,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表示,應建立洞庭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制定有明確補償主體和對損害評估體系以及補償金預算的實施細則。對補償主體、損失范圍的核實、損失的評估、補償標准、補償對象、請求補償的程序等問題作出具體規定,並將補償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

  與此同時,需明確生態補償機制遵循的原則。“補償機制必須優先考慮民生,特別是人畜飲水等基本生存保障的項目。”潘碧靈表示,補償機制要有利於激勵當地百姓更加自覺地保護生態。

  “當然,還需明確補償重點。”潘碧靈表示,一是退耕還濕、退養還濕補償,簽訂退耕還濕、退養還濕協議。採取現金買斷、土地置換、集體移民等方式清除人為因素對自然環境的干擾,加快濕地恢復的速度,迅速擴大濕地面積。二是因濕地保護而限制地方經濟發展的補償。對國家自然保護區周邊縣(市)區,因保護生態而未能建設的項目,未能充分發展的產業予以評估進行補償。三是因保護生態系統而調整的產業補償。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周邊產業進行科學評估,凡因保護生態而被叫停調整的產業損失應予以一定補償。四是因人鳥奪食而產生的生產性損失應予以一定補償,積極引導農業生產。野生動物損害農作物事件是不可預見的,具有不可抗力因素,應屬於自然災害,應力爭將鳥損農作物納入農業保險范圍。同時各地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適應生態保護和野生動物保護需要。

  涉及到補償,自然需建立評估機構。在他看來,需組織農業、生態環保、審計、財政、鳥類研究、物價等多方面的專家成立評估機構,或委托有評估能力的第三方機構及時進行科學評估,確保補償的公開、公平、公正。

  潘碧靈說,最好能夠建立濕地補償基金,由市場和政府分別對濕地直接效益和生態服務功能產生的效益進行補償。凡涉及濕地生態系統的活動,需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征收濕地生態補償費,實行許可証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對濕地保護有影響的項目,堅決執行“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利用誰補償”政策,重罰濕地的工業性生產和商業性破壞。(《民生周刊》記者:嚴碧華)

(責編:董婧(實習生)、盛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