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我國海平面35年升11厘米

2016年03月23日08:27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國家海洋局:我國海平面35年升11厘米

  22日,國家海洋局召開發布會,公布2015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與《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去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厘米,為1980年以來第4高位。記者注意到,35年來,我國海平面增長約11厘米,近10年海平面上升趨勢明顯。

  《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厘米,較2014年低2.1厘米,為1980年以來的第4高位。近30年,中國沿海的十年際海平面呈明顯上升趨勢。2006至2015年,中國沿海平均海平面較1996至2005年和1986至1995年分別高3.2厘米和6.6厘米,為近30年來最高的10年。

  記者注意到,1980年至2015年,我國海平面變化總體趨勢為波動上升,年上升速度為3毫米,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其中,1980年我國海平面較常年低2厘米,2015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9厘米,也就是說,35年來,我國海平面波動上升11厘米。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災害總體災情偏輕,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72.74億元,死亡(含失蹤)30人。其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的是風暴潮災害,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99.8%﹔造成死亡(含失蹤)人數最多的是海浪災害,佔總死亡(含失蹤)人數的77%。

  >>追問

  海平面升11厘米對我國有何影響?

  全球海平面上升超7米南京將淹沒

  國家海洋局信息中心研究員劉克修表示,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對內陸來說不明顯,主要影響沿海區域。去年,受氣候變化及海平面上升累積效應影響,河北、江蘇和海南省的海岸侵蝕范圍加大,遼寧、河北、山東等省的海水入侵與土壤鹽漬化嚴重,“咸水侵入土壤后,對地下淡水水脈會有影響”。高海平面還加劇了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風暴潮災害,給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影響。

  上升11厘米對於我國來說意味著什麼呢?劉克修表示,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增溫膨脹、陸源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等因素造成的,我國海平面上升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國外科學研究機構曾發布數據,將格陵蘭島、南極等區域的冰川全部融化后,全球海平面上升7至10米,那麼中國的長江口可能要淹沒到南京,“當然,這是很極端的情況,概率是非常小的”。單從數據上看,11厘米並不高,但需要綜合考慮其對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以及風暴潮的影響。(記者 黃海蕾)

(責編:吳凱(實習)、曾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