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五年規劃”(2)
在先后經歷十個步驟、用了長達三年的時間,才制定出一個全國五年規劃《綱要》,如果說這其中沒有民主,就如同說一部七十多萬字的《紅樓夢》中沒有描寫愛情一樣。中國五年規劃決策不但是民主的,而且與其他國家的決策相比,中國的五年規劃決策民主具有以下突出特點:
第一,調查研究。重視調研是中國政府決策的最大特點,也是五年規劃編制的突出特點,中國的歷次五年計劃編制都會開展系統的、專門的調查研究。制作“十二五”規劃時,中國已經形成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調研,包括最高決策者開展的調研、規劃起草組以及參與決策咨詢的全國人大、政協、智庫等都開展了大量的調研工作。恰恰是通過廣泛的調研,使得決策者能夠掌握第一手的信息,使得五年規劃編制能夠做到實事求是。
“十三五”規劃編制的調研有一個創新——“十二五”規劃編制也召開了若干次“片會”(指按照東部、西部、東北、中部等劃分的區域座談會),但都是由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主持,習近平同志圍繞著“十三五”規劃編制分別在浙江、貴州和吉林召開不同省區負責人座談會,與省市區負責人直接交換意見,對於“十三五”規劃編制作出部署,這是我們國家規劃編制歷史上首次。
第二,廣泛協商。規劃編制通過反復交流、比較和協商來逐步實現其科學性,這是一個寓科學於民主之中的過程,包括前期的頭腦風暴與初稿形成,編寫過程中的內部反復商討以及《基本思路》、《建議》、《綱要》草案、《綱要》征求意見稿形成后的多方反復征求意見。這種“幾上幾下”的協商與集中,恰恰是中國協商民主實踐的生動案例。其中,政府內部的集體商議、規劃出台必須經過反復討論、反復審議,多次召開不同層級的決策會議,人大、政協發揮重要的咨詢作用,專家學者大量參與,一般公眾也提供意見。
第三,大眾參與。五年規劃編制是一個匯聚民意的過程,與政治參與不同,群眾路線要求決策者主動地逆向參與,深入廣大人民群眾,鼓勵普通公眾充分表達他們意見,了解他們的疾苦與需求。我國決策模式最大特點是決策者逆向參與。除了專門開展面向全社會的建言獻策活動外,通過開展調研、召開座談會、聽取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的公眾意見表達來聽取和吸納公眾的意見。
“十三五”編制在前期就提供了公眾參與的渠道。2014年6月,國家發改委和各地方政府專門開通了“建言‘十三五’”微信公眾平台,聆聽並採納公眾建言。
第四,民主集中。隻有通過高度的民主,具備有限理性的決策者才能處理海量分散的、不充分的信息,才能面對參與者的多元利益。“集思廣益”決策通過“屈群策”機制(指在編制前期動員各方建言獻策)來收集分散的信息,克服信息不對稱﹔通過“合議決”機制(指在不同決策層面,通過正式的會議集體商討決定,形成正式政策文件)來達成政治共識﹔並通過“廣納言”機制來克服個人的決策上的片面性與主觀性。由於這種決策模式重視不同決策主體事前的充分協商,它可以有效地形成決策共識,避免表決時的掣肘與延宕,減少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困難。
“你所不知道的五年規劃”(1)“十三五”規劃編制需要歷經多少步驟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