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開啟“點穴扶貧”【2】

新疆 杏干引來歐美客戶
本報記者 李亞楠
吐迪·馬木提老人今年74歲,是新疆喀什的農民,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土地。種了30年杏樹,吐迪已經成為鄉裡晒制杏干的高手。“經常有人問我,做好杏干有什麼秘訣。哪有什麼秘訣啊,脾氣好、有耐心,細心照顧杏樹,就能長出好杏干……”
這是維吉達尼簽約農戶吐迪的故事節選。配上老人笑容燦爛的照片,打開淘寶網上的“維吉達尼”網店,一位朴實的維吾爾族老人對傳統與自然的堅持便傳遞到了每位客戶。維語“維吉達尼”,譯為“良心”,網店主要售賣核桃、杏干、紅棗等新疆土特產。
2012年,來自深圳的志願者劉敬文到新疆朋友麥合穆提·吐爾遜家玩,發現他家的核桃銷路不太好,又到農戶艾尼江·烏斯音家,了解到中間商開價2000元就想全部打包帶走價值25000元的杏干。“農戶處於產業鏈條的最底層,本身缺乏定價權,中間商在收購時常常開出‘欺負人’的價格。”劉敬文萌生了幫忙賣農產品的想法。注冊了“維吉達尼”網店之后3個月,他和麥合穆提就幫30戶農民銷售了30萬元的農產品。
劉敬文召集麥合穆提等幾位年輕人,正式成立了維吉達尼電子商務公司。隨后維吉達尼發起了農民合作社,合作社以高於市場10%的價格收購簽約農戶優質農產品,每年還給農戶提供利潤分紅和農業技能培訓。
“維吉達尼隻需要做好一件事——農戶把好東西種出來,我們幫他賣出去。互聯網給農民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劉敬文說。
維吉達尼為合作農戶建立詳盡的農戶檔案,並且將農戶檔案和他們的故事放在產品介紹當中。在寄出的每一份產品裡,還有一張“農戶身份証”,客戶在享用美味的同時,還能知道這個產品是誰種的、誰晾晒的,有著怎樣的故事。產品會附上一張用農戶照片制成的明信片,上面印著一句農戶的簽名留言:“爺爺說,好脾氣才能種出好果實,我想讓你們嘗嘗爺爺的好脾氣。”“漫天黃沙的天空,繁星密布的天空,都是我家鄉的天空。”……
有時候,一些客戶會將這張明信片寄回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甚至是紐約、東京、巴黎。
“感謝你們帶來了這麼好的大棗,希望有機會帶著孩子去新疆到您的棗園裡看看……”
劉敬文說,“維吉達尼絕不能簡單地販賣產品,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扶貧助農,它應該是一個以新疆農民、生態農業和農產品為主的媒體。一旦讓消費者越過岩茶、杏干,了解那些農戶的故事與人情味,便會自然而然讓農產品與自己形成信任關系。我們賣的是產品,更是一種來自土地的文化。”
山東 網店帶火“玩具村”
本報記者 卞民德
7家淘寶店,2家阿裡批發店。很難想象,它們的主人,竟是一位42歲的農民——馬心懷。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胡集鎮東馬垓村,是地地道道的回民村。幾十年來,村民們大多從事皮毛生意。
當大部分村民還搞不懂互聯網的時候,心思活躍的馬心懷已經嗅到了商機,開始在網上售賣手工制作的皮毛玩具。
“我在報紙上看到人家開網店,就一點點學著來。”起初,馬心懷隻做話費充值,但效益不怎麼好。“后來一想,既然村裡有這些皮毛玩具,為什麼不拿到網上賣?就這樣,我的網店重新開張賣起皮毛玩具。”
大到與真馬等比例的玩具馬,小到一隻手即可把玩的玩具狗,馬心懷的網店一應俱全。東馬垓村不算大,貨源並不難組織。現在給馬心懷供貨的,都是本村村民。有三四家家庭作坊,還有一家聘用了20多名員工。每次從網上接下訂單,馬心懷再到各家各戶去收貨:“這事是真好。不用投資,不擔風險,還幫鄉親們掙了錢。”
從2014年9月至今,網店的生意一直不錯。平均算下來,每個月的交易額能有兩三萬塊錢。馬心懷把20歲的兒子送到城裡,專門接受網店經營方面的培訓。父子倆每天一起床,就在電腦前輪流值班,即時處理訂單。
東馬垓村的其他村民也活絡起來,嘗試在互聯網上討生活。去年一年,村裡接連開了兩家專賣皮毛玩具的網店,“互聯網+”的沖擊波開始顯現。
當然,這事畢竟還是新生事物,也帶來了煩惱。最讓馬心懷犯愁的,是物流運輸。尤其是體積大的玩具,從村裡發貨特別不方便,馬心懷得先用車拉到菏澤市內。這個春節前,牡丹區40個農村淘寶服務站點正式投入運營。按照預定目標,這些服務站點將發揮代買、代賣、便民服務三大功能,推進“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為農村居民提供優質便捷的電子商務服務。這讓馬心懷看到了希望:“相信我們的網店會越辦越順,越來越好!”
雲南 扶貧微博聚攏公益網友
本報記者 楊文明
張曉東沒有想到,去年自己一條題為《怒江冬天很冷,請為老人捐張棉被吧》的微信,竟然募來5噸棉被,價值近60萬。他的“山村小溪淌過的青春”微信公號,再次展示了“互聯網+精准扶貧”的威力。
“能不能在稿子裡提下我們公號的名稱?”這是張曉東每次接受採訪都會提出的請求。從博客、微博到微信公眾號,他的互聯網扶貧之路逐步升級。8年時間,張曉東已記不清幫助了多少扶貧對象,也數不清有多少愛心人士為他的扶貧項目提供過資助。
2007年,工作了8年的張曉東放棄縣財政局的工作,主動申請到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米村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起初,張曉東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收入幫扶“家徒四壁”的村民。很快他便發現,靠自己的收入扶貧是杯水車薪。“互聯網+”為他打開了扶貧的思路,更讓他看到了扶貧的出路。
一部數碼相機、一台電腦、一部手機,成了張曉東的扶貧工具。“衣物”“助學”“養老”是他微信公號的關鍵詞,輸入相關內容就可以看到一條條“求支持”的微信:捐贈七成新衣物,不限男女,不限厚薄……捐贈新棉被和紅花油給老人,捐贈新文具和洗漱套裝、新衣給小學生……如今,他的博客點擊量已超過80萬人次,微信公號閱讀量也動輒幾千。
接收到所有的物品和捐款后,張曉東要一一打電話告之捐助人,並把這些捐助的開支証明記錄和公示在博客上,保証每筆捐贈都能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互聯網+扶貧’是一種‘去中介化’的精准扶貧,我們提供真實、精確的扶貧信息,可以讓網友的扶貧行動直達貧困家庭,所以每次行動參與的人都很多。”張曉東說。
互聯網不僅為張曉東的公益活動募集來了物資和錢,還為張曉東帶來了扶貧新思路。
從籌集資金去昆明學習草果種植技術,到網友建議張曉東帶領村民招養野生土蜂,草果、土蜂蜜成為村裡的重要經濟支柱。2015年,馬吉米全村收獲了280噸鮮果,有200多萬元收益,僅此一項,馬吉米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馬吉米村,從窮得“貓吃洋芋、老鼠很瘦”,成為全鄉最富。
張曉東的“互聯網+扶貧”之路也不是沒遇到過困難。沒人關注,他就用最笨的辦法——去“踩”名人博客﹔沒時間,他就擠出假日,晚上加班到一兩點是常事﹔沒車,就自己包車去村庄發放物資,常常因不能及時趕到而對村民、對孩子“違約”。
8年“互聯網+扶貧”路,在張曉東看來,就像“蝴蝶破繭,痛苦又驚喜”,“我會一直走下去”。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6年03月17日 16 版)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