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 |
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教育公平的話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在人民網2016年“兩會調查”熱點排行榜上,“教育公平”位居第五位。如何促進教育公平對於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推進教育均衡發展重點在於構建合作共生機制,把‘提質量’作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使命。”近日,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
孟繁華指出,師資力量薄弱、管理水平落后、辦理條件差,是制約各地院校教育均衡發展的瓶頸。孟繁華結合多年在教育領域的工作實踐認為,我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歷經三個階段,並概括為“補差型”、“嫁接型”、“共生型”三大模式。
“補差型”,即查找差距、補齊短板,將資源重新配置,這是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一種模式。首都師范大學曾派駐16位科研校長到北京當時的“基礎薄弱校”進行為期5年的建設,促進首都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
“嫁接型”以“高參小”、大學支持附中、附小項目、名校承辦分校的形式為代表,將優質資源嫁接、輸出。教育部、財政部實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體素質的“國培計劃”就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例子。從2013年起,首都師范大學在實施“國培計劃”的過程中開展了“送教下鄉”活動,把北京市的優質教育資源送到不發達地區,實現教育的城鄉互動、資源共享,至今已經去過10多個省市地區。通過加強落后地區師資隊伍的建設,切實保障落后地區孩子公平接受教育。
隨著集團化辦學、集群化辦學模式的興起,孟校長認為“共生型”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三種模式已經到來。“這種模式要求學校應該相互依存、和諧辦學,各校以共同發展為目標,讓不同地區、每一所學校、每個學生都能形成‘成長共同體’,攜手共同發展,最終做強做大,實現多贏共生發展。”孟繁華表示。首都師范大學作為北京市重點示范級院校,多年來先后承擔政府的學校改進項目、與區縣政府開展教育合作、建設教師發展學校、創新教師教育模式等項目,構建教育的共生機制,與合作院校實現協同發展。
孟繁華認為,展望“十三五”對我國教育事業的戰略部署,未來五年,公平與質量仍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對教育均衡的需求也從“有學上”逐漸轉變為“上好學”。因而,提高各級各類學校辦學質量必然成為教育均衡發展的重點。
“我們在不斷建設教育均衡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孟繁華強調,每個學生就像一棵樹,自己生長是基礎,教師更多像園丁,起到澆水、施肥的作用。我們應該將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為“以學為中心”,強調學生從被動受教到主動學習的角色轉換。(范敏)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