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時報994期
“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是索契冬奧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特意提到的,他說在個人時間被工作佔去之外能做到的就是經常讀書。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讀書作為工作、生活的組成部分,日積月累,逐漸積澱成為治國理政的大智慧。
“我最大的愛好是讀書”
2013年3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談到,“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這個愛好,伴隨著習近平從梁家河村的窯洞到清華大學的課堂,從正定到福建,從浙江到中央,一路追尋過來,讀書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他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片段。
1969年初,習近平和來自北京的其他14名知青來到陝西省延川縣一個名叫梁家河的小山村插隊。在那個吃飯都是問題的年代,他依然秉持良好家風影響下形成的讀書習慣。據《習仲勛傳》記載,習仲勛和齊心經常鼓勵兒女多讀書、多學習,為人民作貢獻。習近平當時“帶一箱子書下鄉”,鄉親們還記得因為這箱書引發的一個小插曲。有個后生,村裡人都知道他平時精明,那天給知青扛箱子,他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現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當,嘴裡嘀咕說,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后來証實,那個箱子是習近平帶的,裡面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滿滿一箱子書。讀這箱子裡面的書,是習近平在梁家河村勞動之余最大的愛好。幾乎梁家河的每一位鄉親在提到習近平時,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他。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他隨身軍包內裝的全是書和厚厚的筆記。
2013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座談時回憶那段歲月說:“我到農村插隊后,給自己定了一個座右銘,先從修身開始。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在報考大學時,習近平三個志願填的都是清華大學。正是憑著這種勤奮好學、堅忍不拔的勁頭,知識改變了習近平的命運。1975年,習近平來到清華大學,在化工系基本有機合成專業度過了四年大學生活。
1983年,習近平從中央軍委辦公廳秘書崗位上轉業,來到河北正定縣任職縣委副書記,在這裡他結識了知己賈大山。他后來在《憶大山》一文中提到,那時候的賈大山雖然只是一個業余作者,但其小說《取經》已摘取了新時期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的桂冠,正是一顆在中國文壇冉冉升起的新星。未到正定之前習近平就曾讀過幾篇大山的小說,常常被他那詼諧幽默的語言、富有哲理的辨析、真實優美的描述和精巧獨特的構思所折服。到正定后,習近平第一個登門拜訪的對象就是賈大山。作為一名作家,賈大山有著洞察社會人生的深邃目光和獨特視角。在將賈大山引為知己的同時,習近平也把他作為了及時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作為行政與為人的參謀和榜樣。
2003年開始,《浙江日報》經常在頭版《之江新語》言論專欄發表一位作者為哲欣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內容獨到,常常讓人感到振聾發聵。“哲欣”就是時任中共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筆名。在《之江新語》中,我們經過仔細翻檢,發現其中關於“讀書”主題的就有四五篇。他提出,“廣大黨員干部要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使讀書學習成為改造思想、加強修養的重要途徑,成為淨化靈魂、培養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要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境界要求,使一切有益的知識、一切廉潔的文化入腦入心,沉澱在我們的血液裡,融會到我們的從政行為中,做到修身慎行,懷德自重,敦方正直,清廉自守,拒腐蝕、永不沾。”2006年1月24日,習近平在浙江省委辦公廳系統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談到與大家交流這麼多年來從政的幾點體會,概括起來就是簡單的28個字:激濁揚清、敬業樂業、樂在人和、力戒浮躁、貴耳重目、求知善讀、戒奢節儉。習近平用自身對於“求知善讀”的體驗教育了廣大黨員干部,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引用“吾生有涯,而知無涯”強調了求知善讀的重要性。
中共十八大后,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的習近平開始了治國理政的繁忙工作,在日理萬機之余,他從未中斷的就是“讀書”。2014年,他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採訪時說:“對我來說,問題在於我個人的時間都去哪兒了?當然是都被工作佔去了。現在,我經常能做到的是讀書,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習近平本人不僅堅持著這種工作和生活方式,他還率先垂范,教育廣大黨員干部要將讀書作為增強本領、勝任繁重任務的重要途徑。“領導干部讀書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2009年5月13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說:“我講三個觀點:一是領導干部要愛讀書,二是領導干部要讀好書,三是領導干部要善讀書,”系統闡述了對讀書的認識和體會。2013年,履職國家主席的習近平再一次在中央黨校強調“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為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把握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對我們的本領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本領不是天生的”,要通過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學習才能獲得。2015年1月,在第四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序言》中,習近平提到要努力學習各方面知識,努力在實踐中增加才干,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著力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著力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后的問題。
“讀書可以開啟智慧,滋養浩然之氣”
印度工程師孟莎美一篇名為《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的文章曾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引起國人高度關注。孟莎美在文中提到,在從法蘭克福飛往上海的飛機上,當時正是旅途休息時間,“機艙已熄燈,我躡手躡腳地起身去廁所。座位離廁所比較遠,我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我同時穿過了很多排———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在打游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他在文章中感慨:“一個本有著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現在的國民卻難以坐下來看一本書。”
當下,讀什麼書才能增長本領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習近平在多種場合的講話中給出了明確答案。
(一)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
厚厚的一本《習近平用典》,體現出了習近平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優秀成果的熟識和靈活運用。2013年11月,習近平參觀孔子研究院,對《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兩本書表示了濃厚的興趣,這條新聞引發了媒體和公眾的強烈關注與解讀,兩本書也因此“一夜暢銷”。
有媒體曾經匯總過習近平在文章、講話與著作中的用典情況,他多次引用《史記》、《詩經》、《禮記》、《尚書》等書中的故事、名句,四書五經典故運用嫻熟,諸子百家文史筆記盡入文彀。習近平深刻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們進行道德教育修養的“好教材”,人們通過學習把握“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助於“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系”,“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要求“領導干部多讀優秀傳統文化書籍,經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吸收前人在修身處事、治國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經驗,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不斷提高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著作武裝頭腦
習近平一再強調,“我們正在從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偉大而波瀾壯闊的,是前人沒有做過的。”這給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學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領導干部領導素質的核心和靈魂。1939年底,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對一位進馬列學院學習的同志說:“馬列主義的書要經常讀。《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隻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我寫《新民主主義論》時,《共產黨宣言》就翻閱過多次。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於應用,要應用就要經常讀、重點讀。”今天,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更需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頭腦。
(三)汲取世界文明的營養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2009年曾同德國總理默克爾一起出席法蘭克福書展開幕式,並致辭說,正是不同文化的彼此交流,才讓不同國度的人知道了中國的孔子、德國的歌德、英國的莎士比亞。閱讀國外名著是習近平讀書的一大特色,也是他吸取一切世界文明營養的具體體現。
在習近平的書單中,中外優秀書籍都是他閱讀的范圍,他對外國名著保持著廣泛的閱讀興趣。據媒體報道,因為喜歡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在第一次訪問古巴期間,習近平專程去了海明威當年寫《老人與海》的棧橋邊。第二次去古巴訪問時,他抽時間去了城裡海明威經常去的酒吧,點了海明威愛喝的朗姆酒配薄荷葉加冰塊。
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深情地列舉了11位俄羅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裡、萊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車爾尼雪夫斯基、托爾斯泰、契訶夫、肖洛霍夫,他們書中許多精彩章節和情節我都記得很清楚。”習近平的文學素養令俄羅斯民眾驚嘆不已。2014年10月,在文藝座談會上,習近平多次回憶自己年輕時的閱讀史,他在陝北農村插隊時到處借書看,聽說30裡地外的下鄉知青帶了一套《浮士德》,就走了30裡山路去借回來看。在會上,他一並列舉了包括俄、法、英、德、美等國136位文化大師,近百部經典文學作品。近百部世界文學經典作品的名字,列出的不僅僅是讀書單,更折射出了習近平對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
“讀有所得才能事有所成”
在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指出當前領導干部讀書的狀況不容樂觀,突出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追求享樂、玩物喪志,不好讀書﹔二是熱衷應酬、忙於事務,不勤讀書﹔三是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不善讀書﹔四是學而不思、知行不一,學用脫節。對待讀書的態度上出現“差不多”、“無所謂”、“顧不上”、“會吃虧”的思想觀念,習近平一再告誡大家“要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
(一)讀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讀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要讀得巧,又要讀得實。讀書人曾以“衣帶漸寬終不悔”來形容讀書要刻苦鑽研。我國古代有“頭懸梁錐刺股”的讀書典故,習近平也有自己的讀書心得。他強調讀書要勤奮努力,舍得付出,百折不撓,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2013年五四青年節,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曾回憶自己插隊時讀書的情形,“上山放羊,我揣著書,把羊圈在山坡上,就開始看書。鋤地到田頭,開始休息一會兒時,我就拿出新華字典記一個字的多種含義,一點一滴積累。”習近平結合自身的學習工作經歷,總結出讀書應該發揚的三種勁頭。第一是發揚擠勁。爭取每天擠出一定時間讀書,特別要善於把各種零碎時間利用起來。二是要發揚鑽勁。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功夫下到一定程度,就能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三是要發揚韌勁。讀書最可貴的是終身堅持,無論處於哪個年齡段都孜孜不倦地讀書。
2002年4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來到福州大學為2000多名青年學生代表作形勢報告。他向青年學子們介紹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智叟何智隻顧眼前撈一把”,下聯是“愚公不愚哪管艱苦移二山”。通過這副對聯,習近平勉勵莘莘學子不僅要刻苦讀書學習,更要端正讀書學習的正確方向。在習近平看來,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用“韋編三絕”的精神,結合足夠的知識積累,綜合運用分析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諸多思維方式,才能准確把握住文章的觀點、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含義。
(二)學以致用是讀書的最終目的
知然后行,行起於知。要堅持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有針對性地學習掌握做好領導工作、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各種知識,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行家裡手、內行領導。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領導干部加強學習,根本目的是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隻有這樣,讀書學習的成果才能在工作中顯現。
2014年10月,習近平在他主持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提到了德國的雅斯貝爾斯。他引述這位哲學家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說,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人類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時期,當時古代希臘、古代中國、古代印度等文明都產生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塑造了不同文化傳統,並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他評價說,“這段話講得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在世界范圍內產生的巨大影響,無不來源於文化的強大號召力和吸引力。今天,以前所未有姿態屹立於世界舞台的中國,也深刻承載著文化的影響和感召,開啟這種智慧的途徑就是讀書,讀有所得才能學有所用。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習近平廣泛吸取著歷史帶來的滋養。他熟讀世界名著,用自己對於經典著作的體會來尋求各國之間的共識。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時表示,“讀法國近現代史,特別是法國大革命史的書籍,讓我豐富了對人類社會政治演進規律的思考﹔讀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狄德羅、聖西門、傅立葉、薩特等人的著作,讓我加深了對思想進步對人類社會進步作用的認識﹔讀蒙田、拉封丹、莫裡哀、司湯達、巴爾扎克、雨果、大仲馬、喬治·桑、福樓拜、小仲馬、莫泊桑、羅曼·羅蘭等人的著作,讓我增加了對人類生活中悲歡離合的感觸。”這一長串深刻影響了近代思想的名字的背后,透視出習近平對法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自然拉近了中國人民同法國人民心理上的距離。在國外的數次演講中,他同樣廣泛談到了各國的優秀著作,以讀書的深刻體會拉近彼此之間距離,尋找到各國與中國契合的脈搏,為世界和平和發展謀取福祉。
(三)在讀書世界裡感悟人生、樂以忘憂
習近平曾說過,“要堅持在讀書學習中把握人生道理、領悟人生真諦、體會人生價值、實踐人生追求,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等,這些代表著中國千年積澱的文化體現,應該內化成為一種修養堅持和修煉。2014年10月,習近平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對文藝工作者提出要求,“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於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很多傳世之作都是反映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的,多讀書才能感受時代情懷,才能深知人民關切。
了解一些文學知識,通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高尚的生活情趣。習近平以自身作典范,吸取著中外文化深厚的滋養。他曾在《憶大山》一文中回憶與賈大山的交往情節,“一個春寒料峭的傍晚,我在工作人員陪同下來到大山居住的小屋,相互問候之后,便開始了漫無邊際的閑聊,文學藝術、戲曲電影、古今中外、社會人生,無所不及,無話不談。雖然第一次見面,但我們卻像多年不見的朋友,有說不完的話題,表不盡的情誼……”這之中,我們不僅可以感受到倆人惺惺相惜之情,更能看到深厚文化碰撞的火花。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我們從習近平的眾多著作中發現印跡,那首《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是習近平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所作的一首詞,意境開闊,感情真摯,令人動容。那本《之江新語》講述民本情懷,語言凝練、筆觸生動、思想深刻,深厚的文化功底可見一斑。
從2013年12月31日至今,習近平以國家主席身份連續三年發表了新年賀詞,在聆聽習主席令人振奮的賀詞的同時,我們也從央視畫面看到了他的辦公室和他身后偌大的書架。據媒體梳理,書架上圖書大致分為: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辭典、歷史、國際政治、科學素養等類。大致有《詩經》、《唐宋八大家散文鑒賞大全集》、《宋詞選》、《魯迅全集》、《老舍全集》、《外國小說鑒賞辭典》、《李比希文選》、《21世紀資本論》、《抗日戰爭》、《世界秩序》等等。從這門類齊全的書架中,我們可以看到,習近平吸取著古今中外的文化智慧,並把它濃縮為治國理政的遠見卓識。(余亦青)
(來源:生命時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