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共青團去行政化改革 4名副書記沒有行政級別

2016年03月02日08:01  來源:中國青年報
 

  4個年輕人第一次坐上團上海市委全會的主席台,有些緊張,更多的是自豪。

  丁波來自解放日報,記者出身,組織過大型活動報道,也參與過報社經營﹔於杰是個創業者,2006年碩士畢業后與同學伏彩瑞一起創業,一路磕磕碰碰,去年狂攬10億元融資,把滬江網送上了上市快車道﹔王坤是個理工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三研究所第二研發部主任,喜歡用科學的思維解決問題﹔史逸嬋是上海最了解白領的青年社會組織“白領驛家”負責人,她手頭掌握的6.13萬名會員,全是體制外人士。

  這4個人,如今與共青團組織緊密連結在了一起,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團委書記。丁波擔任團上海市委挂職副書記,任期兩年,全職在團市委機關辦公﹔於杰、王坤、史逸嬋擔任團上海市委兼職副書記,協管團市委各部門工作,參與書記辦公會、常委會等。

  還有一個亮點是,他們都沒有行政級別。這也是上海共青團此輪改革的最大看點——去行政化。可以預見的是,除市級團委外,未來上海各級團組織都會陸續出現一大批沒有級別的團委副書記,一線普通青年進入團委工作將成為常態。

  為什麼是他們?

  團上海市委選挂、兼職副書記,有什麼標准?為什麼是他們4位?

  根據2015年11月20日公布的《上海市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團市委要實行專、挂、兼相結合的方式,選好配強團的領導班子。《方案》明確,團市委、團區縣委書記班子中專職成員不超過50%。班子挂職成員由市委、區縣委統一選派各行各業熱愛共青團工作、有干勁的優秀青年人才擔任,隻轉組織關系,不轉行政關系﹔班子兼職成員由有一定參政議政能力的優秀青年典型、基層青年代表、青年社會組織負責人等擔任。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上海此次挑選的團市委挂職副書記丁波,具有豐富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工作經驗。他在解放日報工作了15年,當過財經記者,組織過大型活動報道,在宏觀經濟、產業經濟領域具有較廣的知識面。

  與此同時,他所供職的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也是全國地方黨報中率先邁出“新媒體”轉型步伐的媒體。

  上海共青團未來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網上共青團”。團市委的“萌動上海”“青春上海”微信平台,一直在由中國青年報組織的全國共青團微信公眾號排名中名列前茅。

  “團市委的工作,跟我在解放日報的工作本質是一樣的。”丁波說,無論是團市委還是解放日報,如今都在研究“利用網絡和新媒體服務、聯系更多青年和讀者”,“這其實是我一直在做的工作。”

  而於杰、王坤、史逸嬋,對應《方案》,就會發現他們3人分別是優秀青年典型、基層青年代表、青年社會組織負責人3類群體中的代表。

  他們有什麼特別的?

  那麼,3個兼職副書記究竟有啥特別的?他們在各自所屬的領域究竟處於什麼樣的水平?

  團上海市委沒有級別的副書記們

  於杰是一個在時下熱門的“互聯網+教育”領域的創業青年,他和合伙人伏彩瑞的創業故事,被媒體報道過無數次。8個人、8萬元起家,最新的消息是,滬江網在2015年年底獲得了D輪10億元的融資,已經啟動上市計劃。

  但在2015年,於杰另起爐灶又干了一件事。說簡單些,就是自己創辦了一個創投基金,專門孵化“互聯網+教育”領域的創業項目。這一年,他找到了兩個新的合伙人,在上海開設了9個創客空間,投資種子輪、天使輪和A輪的創業項目,給青年創業者搭建一個互通互聯的平台。

  這件事也是上海團組織一直在做的“重頭戲”。在上海共青團這一輪機構改革中,團上海市委根據去年年底公眾評分,確立了3個重點項目工作組,其中一個就是“創新創業工作組”。

  王坤的特長,則在科技系統內。他2004年進入中電科二十三所工作,長期在一線從事研發工作。中電科二十三所是國內最大的專業研究光、電信息傳輸線技術的應用研究所。王坤在國防軍工領域做了12年的科研工作,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優勢是“了解科技系統的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上海共青團此輪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增加基層活力,讓一線青年產生獲得感。而大口團工委的建設,是上海團組織布下的“縱橫交織的基層青年組織體系”大網中的一條主要主線。

  青年,尤其是高學歷科技創新領域的年輕人,也是團組織未來重點吸引凝聚的對象。王坤的出現,恰好能夠彌補團組織過去在這一領域的弱勢。

  年輕漂亮的史逸嬋來自上海市靜安區“白領驛家”,她的前任吳佳妮此前就已在靜安區小范圍嘗試引進社會組織人才時被破格遴選為團靜安區委副書記。這一次,團上海市委兼職副書記選擇了史逸嬋,並未出人意料。

  史逸嬋畢業於復旦大學社工專業本科,后又赴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深造。回國后,她繼續進入社會工作領域,主持“白領驛家”日常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白領驛家”總共隻有7名全職工作人員,但他們卻“管理”著6.13萬名會員,所有這些會員全都是過去共青團工作不易觸及的體制外人士。

  他們能做什麼?

  盡管正式工作尚未布置下來,但每一名挂、兼職團市委副書記都已作好了“全情投入”的准備。這兩天,他們反復學習了上海共青團現有的重點工作以及未來的改革方向,對於自己將來能做什麼,四個新來的副書記已經胸有成竹。

  “既然承接了這個新崗位,總要做些什麼。”丁波把自己的“發力點”定在了新媒體建設,他告訴記者,自己本身就是“新上海人”,10多年來通過新聞報道工作對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有了足夠的了解,也懂得各行各業年輕人的所思所想,“用新媒體、互聯網吸引更多青年跟著團組織走。”

  既有創業經歷、又有創投經驗的於杰,給自己定了三個大方向。一是給上海“網上共青團”建設添一把火,“我本身就是做互聯網出身,我扶持的很多創業項目也是做互聯網的,這方面可能更專業些”﹔二是把“平台思維”注入到團市委創新創業工作中,“扶持創業,平台怎麼搭、搭到什麼程度、優惠給到什麼點位,我懂一些”﹔第三,於杰打算利用自己的創業背景,借助互聯網切中青年在職業教育和創業教育領域的“痛點”,為青年提供更多優質服務。

  王坤的重心還是在高學歷科技青年領域,他打算把科技大口團工委工作做實。

  “重點想放在思想引領上。”王坤說,科技系統青年知識寬、學歷高,崇尚“科學、自由、民主”,如何在這批年輕人中間做好思想引領工作,頗費思量,“要讓他們打心眼兒裡喜歡共青團。”

  史逸嬋則准備把自己吸納、管理6.13萬名體制外白領青年的“看家本領”拿到團市委機關來,“我們做社會組織的,每年都要做需求調研,以會員需求為導向為他們定制服務。團組織是不是也可以嘗試這麼做?”

  史逸嬋說,她還保留了一套可復制的社團創新工作模式,這套模式或許同樣適用於團組織。比如用活動“菜單”代替“通知”讓會員自由選擇,還比如用活動“平台”代替“機關”,“我們就像一個小店面的餐廳,服務為本,菜做得好不好吃、有沒有顧客埋單,才是硬道理。”

  “上海共青團改革首先通過領導班子以及工作人員結構來源與組成方式的改革創新,打破傳統體制所造成的內外區隔,以適應新時期社會變革與青年發展新常態。”全國共青團青年工作研究基地運營中心主任鄭長忠這樣評價團上海市委此次不唯年齡、學歷、職級選拔書記班子成員的做法,他說,共青團改革在於重塑組織形態,以密切團青關系,上海這一步棋“標志著推動共青團組織形態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質性進展”。

(責編:董婧(實習生)、盛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