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寧德2月22日電(記者唐維紅 趙艷紅 潘婧瑤)“紹據,當年你還是個小伙子,現在都已經退休了。我也記得當年我們共同下鄉的情況。”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人民網視頻直播間,同兩千公裡之外的福建寧德赤溪村視頻連線。赤溪村榮譽村民、年近70歲的《閩東日報》原總編輯王紹據,聽到總書記的問候,難掩激動。
習近平通過人民網視頻連線福建赤溪村村民。攝影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能夠在視頻上與您見面,我的心情特別激動。回想您在寧德工作期間的日日夜夜,我們都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我們大伙都非常想念您啊!”王紹據在視頻連線中代表赤溪村村民給總書記拜年。
1984年,身為基層通訊員的王紹據給人民日報編輯部寫了一封讀者來信,反映赤溪村下山溪自然村貧困狀況,講述了村民“祖祖輩輩吃番薯度日,買不起鞋子光腳板”的辛酸景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以《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為題,在頭版刊登這封來信,還配發了題為《關懷貧困地區》的評論員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當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幫助貧困地區盡快改變面貌的通知》,拉開了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序幕。默默無聞的赤溪村,也因此被稱作“中國扶貧第一村”。
隨后的30多年,王紹據曾80多次到赤溪村採訪調研,見証了赤溪村脫貧致富的過程。當村裡人對脫貧信心不足時,他寫了《爛泥也能糊上牆》的言論,給村民鼓勁﹔當下山溪村在多方的關照下仍然貧窮如舊時,他又到村裡住了一段時間,寫出了《十年貧困帽為何摘不掉》的長篇通訊,提出了另一種遷村扶貧思路。
習近平通過人民網視頻連線福建赤溪村村民。攝影 於凱
王紹據在視頻連線中告訴總書記:“我已經退休了,但我還經常來赤溪村走走看看,每次都能看到新的變化。赤溪村脫貧致富、有如此變化的今天,就印証著您在批示中的那16個字——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滴水穿石、久久為功。”
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習近平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經過深入調研,習近平針對當時寧德貧困狀況多次強調: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不能寄希望於國家上重大項目,一下子抱個“金娃娃”﹔要把事事求諸人轉為事事先求諸己﹔要有“弱鳥先飛”的意識,堅持“滴水穿石”的精神……
1992年,《擺脫貧困》一書出版。習近平在書中說:“貧困地區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長處、優勢在特定領域‘先飛’,以彌補貧困帶來的劣勢。”
回憶起與王紹據在寧德一起下鄉的歲月,總書記有諸多感慨:“我們當時下鄉還是比較深入的,所以我現在特別注重在地方工作的同志也要深入基層。”
30多年過去,赤溪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4年的166元增長到2015年的13649元﹔人均住房面積從8.4平方米的“茅草屋、木瓦房”升級為人均36.5平方米的“磚混結構房”。王紹據也由風華正茂的青年到兒孫滿堂。
2016年2月10日,農歷正月初三,王紹據帶著全家人來到赤溪村,為赤溪小學20名優秀學生發放了六千余元的新年紅包。
“一棟棟3層小樓白牆黛瓦,大紅燈籠高高挂……”王紹據的孫子王庭鈞特別開心能和家人一起見証赤溪村的幸福變遷,“‘弱鳥先飛’的意識、‘滴水穿石’的精神不光指引地方脫貧致富,也啟示年輕人自強自立。”
“你在當地是活地圖、活字典,應該協助大家總結寧德扶貧經驗,提供實際情況,為下一步全國全面擺脫貧困、建成小康發揮余熱!”連線結束后,總書記的這些期望一直在王紹據耳邊回響。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感謝人民網讓我多年后在視頻上跟總書記見面。總書記讓我繼續發揮余熱,我一定不辜負總書記期望,貢獻我綿薄之力!”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