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生缺口20萬 破解難題不能寄望於恢復招生

2016年02月03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
 

  近日,四川省多名政協委員聯名致信教育部,請求恢復本科專業目錄中的兒科專業,增大人才培養力度,以緩解兒科醫生荒的社會問題。早在去年年底,多地綜合性醫院的兒科停診、限診的消息就不時見諸報端,再加之今年1月1日起“全面二孩”政策全面落地,需求與供給的一增一減,讓“兒科醫生荒”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坦率地說,“兒科醫生荒”是不爭的事實。《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每1000名兒童隻有0.43位兒科醫生,與全國平均每千人配備2.06名醫師水平相比相去甚遠。另外,根據中國醫師協會的統計,目前我國兒科醫生缺口高達20萬人。

  其實,兒科資源的緊張,不僅表現在“醫生荒”,還存在著“護士荒”“資金荒”。近年來,我國綜合醫院兒科發展緩慢,讓兒童醫院壓力陡增。“醫生荒”導致一線兒科醫生不得不“分身”多崗,工時延長,休假被迫取消。巨大的身心壓力加速了兒科醫生的流失,或是轉行或是去了收入較高的民營和外資醫院。

  不少人將日益凸顯的“兒科醫生荒”歸咎於1999年起國內兒科專業的停招。1998年,教育部為拓寬專業面,決定自1999年起停招兒科本科專業。此前國內隻有幾所醫學院校本科設有兒科專業,絕大多數醫學院都是到研究生階段才細分兒科專業。“停招論”聽起來似乎挺有道理,但實則牽強。不僅兒科,目前國內任何一個醫學院也都沒有單設內科、外科、眼科、皮膚科等專業,但近幾年這些醫科的發展,並沒有出現如兒科這樣艱難的處境。這足以說明停招並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

  “兒科醫生荒”,人才接續不暢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兒科“費力不討好”、職業吸引力差。兒科之難,首先就在於它是個“啞科”——嬰幼兒患者無法准確描述病情,全靠醫生憑借臨床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此外因為患兒器官小加之不會積極配合,檢查操作比成人更費時費力。另外,現在經常是一個孩子來看病,四五位家長齊“護駕”,讓這些時代背景各異的家屬同時滿意難度不小,處理不好就是醫患糾紛。

  兒科醫生活干得不少,但收入卻遠不及其他科室。有統計顯示,兒科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兒科醫生的1.68倍,而兒科醫生的收入隻佔非兒科醫生的46%。而且在科研方面,由於綜合醫院的兒科醫生任何疾病都診治,使得每個病種收治病人數遠少於其他專業科室或兒童醫院的各專業科室,從而加大了大樣本臨床科研的難度。此外,綜合醫院的兒科醫生晉升困難也是個客觀問題。

  也因此,試圖通過恢復兒科專業招生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兒科資源緊張的狀況。兒科醫生動輒十年以上的超長培養周期,不僅“遠水解不了近渴”,在“開源”上無法著力,而且在“節流”上,即減少兒科醫護人員流失方面,也不會產生多大效果。

  破解兒科醫生荒,根本之策還是要通過提高現有兒科醫護人員的待遇,提高兒科職業的吸引力,從而吸引更多應屆畢業生選擇兒科臨床工作,並穩住目前仍堅持兒科工作的人員不流失,達到“開源節流”之功效。所謂提高待遇,政府、醫院不僅要從薪酬上對兒科給予傾斜,更重要的,還應在精神獎勵、智力支持等方面多投入多扶持,比如提供更多學習培訓、職稱晉升的機會等。(單辰)

(責編:董婧(實習生)、盛卉)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