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積極倡導以文明交流互鑒取代“文明對抗”“文明沖突”,開展增進友好行動,其重要意義一定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清晰顯現
習近平主席的中東之行也是一次文明交流之行。
走訪“四方宮”、阿比丁宮,趕赴盧克索出席2016中埃文化年開幕式,通過署名文章和演講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宣布一系列致力於加強同中東國家人文交流的具體舉措……密集的訪問行程,“文明議題”分量十足,這是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出訪的亮點,呼應著經濟全球化時代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大勢。
文明具有多樣性,就如同自然界物種的多樣性一樣,一同構成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本源。兩千多年前,《左傳》寫道:“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壹,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國語》寫道:“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中國古人對“和”與“同”的哲理思辨,凸顯對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價值追求。這份選擇綿延至今,為當代思考提供啟迪。
上世紀,兩位西方學者曾對人類不同文明相處之道作出不同闡述。1922年,羅素在《中西文明比較》中寫道:“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過去已經多次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裡程碑。希臘學習埃及,羅馬借鑒希臘,阿拉伯參照羅馬帝國,中世紀的歐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藝復興的歐洲仿效拜佔庭帝國。”90年代,當世界進入“后冷戰時代”,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的開篇處寫道:“全球政治的主要沖突將發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間。文明的沖突將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間的斷層線將成為未來的戰斗線。”
兩段論述預設不同的文明相處觀,也必然導向不同的行動,孰是孰非,歷史已經証明。在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不同文明如何和諧相處,不僅是擺在各國政府面前的政策議題,而且是日益頻繁地出現在地球村“村民”面前的生活課題。不合時宜的“優越感”“對抗論”不僅誤己,而且害人。
傲慢與偏見,是文明交流的障礙,也有違正義。文明隔閡的惡果更是各國都難以承受的問題肇端。古往今來,那些千方百計去強行征服、改造、同化其他文明的企圖,總是帶來迭出的災難。現在,有些人把恐怖主義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鉤,制造民族宗教隔閡,更是大謬特謬。
當今世界,新興市場國家和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在文明領域日益“非邊緣化”或者“重返中心”,這不僅合乎歷史發展趨勢,而且有助於為當代人提供更為豐富的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為人類攜手解決世界面臨的諸多難題提供更豐厚的思想源泉。
“交流的目的或許相去甚遠,交流本身卻是歷史的主要驅動輪。”當代全球史研究代表人物威廉•H•麥克尼爾曾如此歸納人類幾千年來走過的道路。今天,在全球事務中影響力不斷上升的中國,積極倡導以文明交流互鑒取代“文明對抗”“文明沖突”,開展增進友好行動,其重要意義一定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清晰顯現。
開展文明對話,倡導包容互鑒,挖掘民族文化傳統中積極處世之道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必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情。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