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命運共同體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當自由貿易已成全球性共識,續寫絲綢之路的傳奇,就不僅僅是中國和中東的歷史使命
在對中東地區進行國事訪問之際,習近平主席在埃及《金字塔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讓中阿友誼如尼羅河水奔涌向前》的文章,提出中阿要做自主發展道路的實踐者,做地區和平的捍衛者,做互利合作的推動者,做文明多樣性的倡導者。這些坦誠開放的建議,既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好關系的秘訣,也道出區域合作共贏的關鍵。
“四通八達的商品集散之地,傲視群倫的文化燦爛之所”。自古以來,被譽為“五海三洲之地”的中東地區,就是推動並升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場域。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從這裡發源、最古老的城市由這裡筑起、最早的成文法典在這裡產生……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有力推動了世界貿易體系形成的進程,以及科學文化的交融。中東的繁榮和發展得益於跨區域的大交流,其實處在兩端的東西方也一樣。從西漢使臣到訪安息(古代伊朗)、遠抵今天埃及的亞歷山大,到唐朝時與大食、波斯等國頻繁來往、互通有無,再到明代航海家鄭和遠航吉達、麥加、麥地那等地,古絲綢之路留下的無數故事,已經“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記”。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古代的各國商人,之所以能夠克服艱險的旅途,硬生生走出一條古絲綢之路,根本上得益於自由貿易的力量,“看不見的手”所啟示的道理,歷經歲月的錘煉和打磨后,正煥發出新的亮麗光彩。如今,行走在浙江義烏、廣東廣州等城市的街頭,不難發現大量中東商人的身影。相應的,中國商人也大規模地活躍在利雅得、開羅、德黑蘭的市場中。朴素的市場力量,無形間構成了“一帶一路”的活力源泉。正如澳大利亞經濟學家貝哲民所說,“當這種單線與成千上萬條其他的線交織在一起時,就會成為巨大的貿易走廊的一部分。”
近代以來,中東成了世界版圖的“十字路口”,既是“文明的熔爐”,又是“沖突的心臟”。百余年來,尤其是中東發現石油以來,世界大國紛紛深度介入中東,但往往不是帶著文化優越感,就是帶著所謂的“戰略”意圖。持續不斷的動蕩與紛爭,某些國家刻意的指手畫腳,讓中東地區國家的發展道路險阻重重。也因如此,中東人民對和平、穩定、發展的訴求異常強烈。中國不僅真心尊重每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也真心尊重中東的歷史經緯,更真心尊重中東人民的發展願望。這恰恰是中東國家都把中國當成朋友的關鍵。
阿拉伯有句老話叫“獨行快,眾行遠”,中國人常講“朋友多了路好走”,伊朗諺語說“哪裡沒有相互間的和睦,哪裡就沒有生活的富裕”。老道理能夠存續至今、能夠穿越不同文明,自然有最牢固的東西在支撐。如果說和平是外部條件,夢想就是內在驅動。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轉動發展的鑰匙,打開通向美好未來的大門,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追求的則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夢想。目前沙特、埃及、伊朗排名前三的貿易伙伴中,無一例外地包括了中國,這或許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共建“一帶一路”,對接發展戰略,在優勢互補中實現互利共贏,深深契合各自發展的實際需要。正如埃及駐華使館前新聞參贊艾哈邁德·薩拉姆所說,習主席文章提及的“一帶一路”構想,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夢想,也是阿拉伯人民的夢想。“一帶一路”構想一旦實現,將給中東地區各國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變化。
今天的人們,不應該忘記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性功績和啟迪,那是人類第一次踐行的跨文明的世界性“大交流”。推動這個等級的交流,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但它給人類帶去的繁榮紅利卻也是蔚然可觀。當命運共同體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當自由貿易已成全球性共識,續寫絲綢之路的傳奇,就不僅僅是中國和中東的歷史使命,也是全世界都在求解的時代命題。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