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伊核時代:中伊合作進入全新時代

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馬 菲

2016年01月21日16:59  來源:人民網
 

對伊朗而言,2016年伊始無疑是值得濃墨重彩去書寫的一段篇章:1月16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正式執行,歐美等國解除對伊朗相關經濟制裁﹔1月22日至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對伊朗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國國家主席時隔14年再次訪伊。對伊朗民眾來說,最艱難的日子終於過去﹔對中伊合作來講,一個全新的時代已然到來。

2015年12月31日,伊朗客商在浙江省義烏市一玩具企業選購猴子生肖毛絨玩具。(人民視覺)

中國投資和技術將順利進入

30多年來,西方的嚴厲制裁對伊朗的貿易尤其是能源產業造成極大影響,伊朗經濟和百姓生活陷入困難,中伊經貿關系也受到嚴重波及。

“隨著西方對伊朗制裁的部分取消,伊朗石油得以正常出口,匯路也將恢復暢通。”中國前駐伊朗、阿聯酋、荷蘭大使華黎明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表示,中伊間的合作障礙被掃除后,伊朗對中國的原油出口量將大幅提升,中國的投資和技術也能順利進入伊朗,為其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后伊核時代,中伊經貿關系將迎來全新的發展階段。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院長李紹先認為,推進中伊經貿合作是此次習近平主席訪問伊朗的一大亮點。“伊朗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人口適中,國民素質較高,頗具發展潛力。中伊關系歷來友好,兩國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對於伊朗的發展前景,李紹先持樂觀態度。他表示:“隻要能把握住這次機會,伊朗的飛速發展指日可待。”

在伊朗德黑蘭市區的一家奇瑞汽車經銷店,銷售人員在回答消費者提出的問題。(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張志文攝)

“一帶一路”帶來全新合作機遇

制裁解除后,伊朗重返國際市場,多國紛紛拋出合作的橄欖枝。新形勢下,中國將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對此,李紹先認為,制裁解禁對中國來說利大於弊。“中國是伊朗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中伊關系戰略互補性明顯。后伊核時代,中伊將迎來更廣闊的合作天地。”

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得到伊朗的積極響應,伊朗成為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伙伴。“伊朗國內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投資和技術支持,熱切盼望與 ‘一帶一路’對接。”李紹先指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有很大優勢,擁有大量優勢產能可以與伊朗對接。“雙方未來在投資、貿易和科技等領域的合作都將釋放巨大潛力,能夠在優勢互補中實現互利共贏。”

華黎明認為,中伊發展階段深度互補,在“一帶一路”的戰略框架下,兩國在高鐵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油氣開採、提煉、運輸和利用等能源開發領域都大有可為。兩國的合作領域將進一步拓寬,合作模式也將更加多元。

在經貿關系升溫的背景下,中伊在教育、文化、旅游等人文領域的交往也將廣泛展開。“伊朗旅游資源豐富,目前國內局勢轉入穩定,未來可能會成為中國人的熱門旅游目的地。”華黎明認為,目前中伊兩國人民對彼此的了解仍存在許多空白。“期待在后伊核時代,兩國能積極推進人文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人民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 馬 菲)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責編:紀   宇、張玉珂)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