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埃及首都開羅300余公裡的西部沙漠腹地西米尼亞地區,遍布著無垠的黃沙和礫石,除了荒漠邊緣的小型農場外,這裡幾乎見不到一個人影。在茫茫荒漠深處,矗立著幾處高大的鑽井塔台,這裡便是中薩鑽井工人所堅守的“戰場”。雖然沒有圍牆,但荒漠將他們“與世隔絕”。
優質高效贏得贊譽
在編號為“ST995”的鑽井現場,作業深度達上千米的鑽機正在隆隆作響,工人們在塔台上緊張忙碌著。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埃及工人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說:“從去年11月26日開工,這台鑽機的作業水深已經超過1400米,很快就要達到1500米的設計鑽井深度了。一口井隻要開鑽,就24小時不停工。”
中薩鑽井公司總經理李志剛介紹說:“2015年8月27日,我們公司正式與埃及國家石油總公司簽訂了國家水井項目第一期總體合同。根據合同約定,中薩鑽井公司將組建包括15台最大作業水深1200米的水井鑽機和5台最大作業水深1500米的水井鑽機在內的鑽井隊伍,在埃及西部沙漠西米尼亞和費拉菲拉等地作業,各工區水井深度范圍從350米至1500米不等。”據悉,中薩鑽井公司第一年計劃在西米尼亞地區施工完成500口水井,在費拉菲拉地區完成70口水井。
2015年10月31日,中薩鑽井公司的第一台鑽井機開工,標志著在西米尼亞地區第一口水井的鑽井工作正式開始作業,僅僅21天,750米深的水井便順利竣工。中薩鑽井公司生產作業部副經理張賢印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說:“我們優質、高效的工程施工作業得到了埃及政府的高度認可和肯定,為后續水井作業開了個好頭。截至2015年12月20日,中薩鑽井公司已安排7台陸地鑽機投入水井項目作業,先后共有3口水井完成作業;還有5口水井正在施工作業中。”
互幫互學結下友誼
在鑽井作業現場,我們見到了梁敏和趙修林兩位鑽井隊長,他們剛剛處理完附近鑽井施工過程中的故障,風塵仆仆地趕回來。梁敏是2006年來到埃及的,在荒漠裡一呆就將近10年,“此前我一直在打石油井,水井項目簽約后,我便來到這裡增援。工地包括我和趙修林在內一共隻有3個中國人,想打會兒麻將都湊不齊一桌人。”梁敏笑道。可是在這句玩笑話的背后,卻是中國技術人員扎根海外,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孤獨的真實寫照。趙修林也說道:“過去荒漠裡沒有網絡和電視信號,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最大的消遣就是大家在一起聊聊天。現在能上網,比過去好多了,但還是很孤獨。”
作為操作鑽機的高手,梁敏和趙修林是中薩鑽井隊埃及員工心目中的老師與榜樣。2005年來到中薩鑽井公司的巴德樂·哈米德就是在中國老師的手把手教導下,一步步成長起來的,現在他已經從一名鑽工成長為高級井隊長。
“我們很願意同中國工程技術人員並肩工作。”埃方隊長穆罕默德·艾哈邁德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表示,“鑽井工作很辛苦,但是我們和中國兄弟一同開發沙漠,動力十足。”
“中方和我們合作得非常順利。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從中國引入到埃及,這是對我們國家項目的巨大支持。”中薩鑽井公司埃方董事長艾哈邁德·安瓦爾對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說,引出地下甘泉的水井,是埃中雙方密切、深入合作的見証,“有中國兄弟幫助,我們一定會實現心願——大片沙漠終會變成良田”。
務實合作增添亮點
中薩鑽井公司是由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公司與埃及石油部下屬的國家天然氣控股公司及薩瓦石油公司共同出資組建的中埃合資公司,於2005年9月在埃及注冊成立。公司成立10年來,從最初僅有兩台陸地鑽機發展成為目前擁有1座海洋鑽井平台、16台大型陸地鑽機、6台修井機和3台綜合錄井儀的大型企業,油氣鑽井作業規模佔到埃及陸地鑽井市場份額25%以上,居埃及國內同行業第二。
埃及是傳統農業國,但可耕地面積隻佔國土總面積的約3.7%。為養活近億人口,埃及每年要花大量外匯進口糧食,是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之一。為扭轉這一狀況,埃及政府重視擴大耕地面積,鼓勵青年務農。作為振興和發展埃及的國家戰略之一,塞西總統下令實施“百萬費丹”(1費丹約合4200平方米)土地開墾計劃,不久又追加到150萬費丹。這一開墾計劃完成后,一方面可以大大緩解埃及糧食供應緊張的問題;另一方面,后續計劃中新農村與城鎮建設、移民等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發展戰略也能就此順利推進。因此,這個項目意義深遠,成了埃及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百萬費丹”計劃開墾項目中,水利灌溉是關鍵,也是后續計劃實施的基礎。因此,鑽井被稱為“國家水井項目”。塞西十分關注該項目的落實,在選擇承包商方面,對工程作業能力、技術、質量、工期等各方面均設定了高門檻。中薩鑽井公司憑借優秀的市場業績、服務質量和企業信譽,於2015年8月成功中標該項目。按照項目計劃,中薩鑽井公司每年將在埃及西部沙漠地區打出500口水井。
“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提升了中薩鑽井公司在埃及工程市場上的企業形象和口碑,為中薩鑽井公司在‘百萬費丹’水井項目以外尋找更多商機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埃合作增添了新亮點。”李志剛在接受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記者採訪時表示。
埃及當前正在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施“蘇伊士運河走廊”開發、新建行政首都等一批國家級項目。埃及的經濟發展戰略同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高度契合,為中埃兩國擴大合作創造了廣闊空間,也為中薩鑽井公司這樣的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西米尼亞和費拉菲拉沙漠中的一眼眼水井,就是中埃友好合作、互利共贏的成果寫照。
友好提示:本文為“人民日報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出品,歡迎轉載,請注明來源,謝謝合作!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