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月17日電 (馬德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9日至23日將對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進行國事訪問。這是中共十八大之后習近平首次訪問埃及,也是中國最高領導人時隔12年后再次踏上尼羅河畔的這片肥沃土地。
今年恰逢中埃兩國建交60周年。作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阿拉伯和非洲國家,埃及同中國在政治上保持著長期的良好互動。1999年,中埃簽署建立兩國戰略合作關系的聯合公報﹔2014年底,就職僅半年的埃及總統塞西訪華,習近平同塞西共同決定將中埃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朱威烈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數年動蕩,埃及目前正處於“由亂到治”的轉型期,塞西政府著手發展經濟,百廢待興,同中國合作的需求較為迫切。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后,埃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塞西首次訪華就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埃及的復興提供了重要契機,埃方願意積極參與並支持。朱威烈說,埃及位於歐亞非三大洲的結合部,是“一帶一路”重要的途經國,從這個意義上講,埃及是“一帶一路”建設天然的合作伙伴。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東研究中心主任李國富也認為,目前埃及正在著手推進新蘇伊士運河、打造新首都等重大項目。“一帶一路”倡議與埃及自身的建設重點契合良好,是一場恰逢其時的“及時雨”。
與此相呼應,埃及政治分析人士、《共和國報》資深記者法烏茲表示,埃及上下都十分期待習近平主席的來訪,並為此積極准備,相信此次習主席的訪問將進一步推動埃中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提升。我們希望學習中國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增進彼此間的文化交流。埃中兩國在投資、技術領域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埃及是非洲的大門,埃方將通過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把握發展良機。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作為世界上兩大文明古國,在政治互信、經貿互利之外,中國和埃及之間的文化交流也為兩國“心相通”搭建起一個精彩的舞台。
早在1958年,埃及第三大綜合性大學——艾因·夏姆斯大學語言學院就開設了中文系,成為阿拉伯國家和非洲國家中最早開設中文系的高等學府,培養了大批了解中國文化、熟悉中國國情和掌握中國語言的埃及漢語人才。目前,開羅大學、法魯斯大學、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等高校均開設了中文專業,多家孔子學院也已經在埃及落地生根。
今年,中埃兩國還將互辦“文化年”。2016中國“埃及文化年”活動,日前已經在北京啟動。塞西曾明確表示,希望更多埃及學生來中國留學、更多中國公民到埃及旅游。開羅中國文化中心主任助理艾哈邁德·易卜拉欣說,習近平主席訪問埃及將極大促進埃中兩國合作。埃中之間有許多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領域。2016年是埃中文化年,雙方文化交流活動的增多會使兩國人民的心貼得更近。(完)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