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1月15日電(記者吳文詡、劉坤)在成都的一間工作室裡,兩名蜀繡大師正在軟緞上穿針引線,雙手一上一下相互配合,兩條紅黑鯉魚逐漸成形,“游”之欲出。
蜀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集中產於四川成都、綿陽等地,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多為花鳥、虫魚和人物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然而,蜀繡的傳承和發展,一直是業界難題。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陳德兵說:“技藝的學習主要是師傅帶徒弟、家族傳承等傳統方式,學習周期長、技藝復雜,現階段從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人才斷層現象嚴重,蜀繡潛在的巨大消費市場也尚未充分發掘。”
創新教學方式成為推動蜀繡技能普及的一條新路。針對繁瑣而漫長的學習過程,陳德兵的公司在梳理針法和糾正傳統的教學弊端后,研發了集遠程網絡視頻教學、教材輔助和課件練習為一體的技能遠程培訓平台,讓學員們可以隨時在線學習。
“我們還研發了一款‘夢幻指尖’蜀繡文化產品,通過幾分鐘簡易視頻教材的觀看學習,就能親手繡制出精美的圖案。”“非遺”蜀繡傳承人陳曉亞說,蜀繡不再與人們遙不可及。
從2013年開始,陳德兵的公司還通過派老師到特殊教育學校開班授課、提供工作實習機會,已經累計培養出100名左右的殘疾人蜀繡人才。
“蜀繡的門檻較低,不分性別和年齡,隻要具備基本的身體素質且喜歡蜀繡就可以學習。而殘疾人學習蜀繡,不但可以就業增收,也能為蜀繡儲備人才,解決長期面臨的青黃不接難題。”陳曉亞說。
羅梅是一名殘疾人刺繡大師,現在她每月能有7000元左右的收入。她說:“我喜歡蜀繡,非常感激它能夠讓我‘體面’就業,憑借自己的辛勤勞動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陳德兵說,80年代前,蜀繡制品家家戶戶隨處可見,改革開放后則變成了受追捧的高價工藝品。“現在我們希望讓它重回大眾的日常生活。”
據記者了解,陳德兵的公司與成都(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聯合建立了“四川蜀繡產品質量檢驗鑒定中心”,並與四川大學聯合成立了“中國蜀繡研發中心”。
“需要樹立行業規范並不斷吸收新的創作元素,才會促進蜀繡的技藝創新和產品設計更加符合消費人群。”他說。
(來源:新華社)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