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之: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6年01月14日17:18  來源:央廣網
 
原標題: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之: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導語: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主動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數百項重要改革成果。央廣網於近期策劃推出《習近平治國理政“100句話”》專欄,全方位梳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理論表述及形勢論斷,對習近平主席的講話精神進行深度解讀。

習近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2015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到“供給側改革”,他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習近平再次強調“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

11月17日,李克強在“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工作會議上強調,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

11月18日,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再提“供給側改革”,指出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從2015年11月10日到18日,前后9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這一概念成為中國經濟領域最火熱的詞匯。

2016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重慶調研時強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需要,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就是對“刺激政策”說不。促使市場自動調節使實際產出回歸潛在產出,拉動經濟增長需要提高生產能力即提高潛在產出水平,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即意味著所有產業要升級,把產品品質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水平,主動吸引用戶購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十三五”時期甚至更長的時間將處在一個突出位置上,為中國經濟未來的行穩致遠、健康活力發揮重要作用。

【專家點評】供給側向需求側的調整體現了宏觀經濟調控更趨科學化

周天勇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表示,供給側向需求側的調整,體現了宏觀經濟調控向科學化轉變的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降成本政策,在財政上減稅費,金融上降利息,降低企業借貸成本﹔二是供給側的改革主要有國有企業改革、資源價格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三是結構創新調整,特別是技術進步,完成產業結構升級。

(責編:紀   宇、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