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普遍認識到信息化建設對於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履行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大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面對國際高等教育信息化大潮,國內高等教育工作者也深深地感受到,加快推進信息化建設的緊迫性和來自國際同行的競爭壓力。
總體來說,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校園管理信息化,包括學籍管理、行政管理、校園服務管理等。第二個層次是科研信息化,主要指高校科研工作的信息化,包括數據資源共享、科研管理網絡化。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第三個層次是課程教學信息化。教學信息化不僅要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支撐,更離不開教師、學生、教學管理者等教學過程參與者的主觀能動和創新實踐。
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同,教學信息化的課堂將是對傳統教學課堂的革命性發展。它從空間和時間上擴展了傳統課堂的“疆域”,提供了全時空的學習環境﹔從教學理念上突出“去中心化”,強調協作式學習、非正規學習、自主式學習、研究型學習等﹔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更加多樣化和有針對性,以學習需求為導向,出現了“翻轉”課堂、慕課、微課等課堂形式。
在如此深刻變革的教學環境中,大學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出創新型人才。為此,教師要做到“無為”與“有為”的辯証統一。
“無為”體現的是教師在教學信息化環境下的地位和作用與傳統教學環境下的本質不同,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老師們將讓渡出過去固有的權威和權力,主動讓學生由“外圍”走向“中心”,過去那種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將被摒棄,取而代之的是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啟發式教學、研究型教學。教師不再通過直接干預的方式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而是通過“退避三舍”,給學生以空間和主動權。這種轉變甚至體現在教室空間的布局與裝修上,在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和英國拉夫堡大學的課堂上,講台的位置已經不在教室的最前面甚至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為了促進協作式學習,重新設計的環繞型教學空間。
“有為”要求教師們在信息化教學條件下,主動學習接納信息化的新事物,熟悉掌握信息化教學手段,創新使用各種技術設備,構建新型課堂和教學關系,實現學習革命。這裡的“有為”需要教師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去變革課程教學的傳統模式,去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培養學生創新型人才的思維模式和思考習慣,這裡體現出的是教師的“主動出擊”。
正如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主席戴安娜·亞伯林格女士所言,“高等教育中尤其是課程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存在很多挑戰。面臨的危險之一是試圖簡單機械地把傳統面授教育原封不動地搬到網上。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網絡環境下,我們應該教些什麼以及如何與學生互動”。目前,一些高校教師對於信息化還存有抵觸情緒和恐懼心理,不願意改變自己操練多年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但是,面對世界高等教育變革的潮流不去主動適應,以后的“轉身”會更難。國外相關研究表明,教師在推動教學信息化中的作用是關鍵性的。如果教師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能夠充分主動利用,如手機通信、電子郵件、社交軟件等手段,創新使用方法,甚至能產生出比高技術條件下,被動使用信息技術更加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高校教師要適應信息化條件下提出的高要求,一方面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養,另一方面也需要高校相關政策的支持與保障,教學設計環節的加強、教學評價體系的導向以及教學資源的整合配置等,才能使信息化在提升高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