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公布2015年中國重大考古新發現

2016年01月12日17:56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社科院公布2015年中國重大考古新發現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專電(記者姜瀟)中國社會科學院12日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在列。

  12日在京舉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上,考古研究所公布了2015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此次入選的還包括: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江蘇興化、東台市蔣庄良渚文化遺址,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傅國憲介紹,經過3年多在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發現了英墩、蓮子灣和橋山3處全新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為構建海南東南部沿海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提供了關鍵証據,填補了海南史前考古的諸多空白。

  位於江蘇興化、東台兩市交界處的蔣庄遺址,出土遺物700余件,是目前發現墓葬數量最多、埋葬最為密集的良渚文化墓地之一。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留根認為,作為長江以北地區首次發現的高等級良渚文化墓地,蔣庄良渚文化遺址突破了以往學術界認為良渚文化分布北不過長江的傳統觀點,為深入研究良渚文明提供了新資料。

  關於陝西寶雞市周原遺址,與會專家認為,編為鳳雛三號建筑基址是迄今發掘的最大西周建筑遺址,為研究西周時期的建筑形制發展演變提供了實例。遺址內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與豐鎬遺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給水(池苑)系統的空白。

  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經過5年來的考古挖掘,近日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出土金器、銅器、簡牘等珍貴文物1萬余件,是我國迄今發現的保存最好、結構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園,對於研究西漢列侯的園寢制度具有重大價值。

  關於漢魏洛陽城宮城太極殿遺址,與會專家認為,曹魏至北魏宮城的中心正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建中立極”的宮城正殿,開創了中國古代宮室制度及都城布局的一個新時代。

  遼寧“丹東一號”清代沉船遺址,位於遼寧丹東市西南50多公裡海域中,是近年來中國水下考古的一項重要成果。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研究館員周春水表示,結合各種檔案和資料初步判定,“丹東一號”沉船應為北洋水師致遠艦,這也為中國近代史、甲午海戰史和世界海軍艦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考古實物資料。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始於2002年,因其認可度高、專業性強,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論壇立足定位新世紀中國考古學重大考古發現,旨在促進學術交流,搭建最新考古信息的交流平台、重大考古發現的展示舞台和考古新進展的學術講台,推動新世紀中國考古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來源:新華社)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