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中國古代的盛世

2016年01月11日10:43  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再論中國古代的盛世

  開欄的話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一種盛世情結,歷史上也確實出現過多次盛世、治世。那麼,何謂盛世?何謂治世?這些盛世、治世是怎麼來的,盛衰轉換又是怎麼發生的?其間有什麼經驗教訓值得深思?本刊即日起開辟“治世啟示錄”專欄,邀請專家詳解這些問題。

  中國的封建社會長達2000多年。其間,先后出現過3次公認度最高的“盛世”,即從“文景之治”到“武帝極盛”的西漢盛世,從“貞觀之治”到“開元之治”的大唐盛世,以及“康雍乾”的清朝盛世。它們都是在前朝大亂之后,經過新一代封建統治者們撥亂反正、勵精圖治、最終實現新的大治的結果。對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需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上,辯証地看待。

  大亂之后盛世興,新朝統治者推行了不同於前朝的治國理念

  大亂之后盛世興。新朝統治者們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適時轉變前朝的治國思想,推行不同於前朝的治國理念,推動中國社會走向長治久安。

  (一)漢朝的無為而治。西漢初年,經濟凋敝,人口流散,社會動蕩不安。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新興的政權,劉邦開始“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將混亂的政治局面恢復到合理的政治秩序上來。針對秦王朝實行的苛政,他反其道而行之,採納文人陸賈的建議,用黃老的“無為而治”思想指導治國。劉邦去世以后,西漢王朝盡管經歷了呂后專政,但隨之即位的文帝和景帝繼承了這一治國思想,並由此開創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老子的“無為”思想,本意是行事處事應當順應自然變化。而運用到治國理政上面,正如老子所說:“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皇帝要以百姓的願望作為自己的願望,一切順應民心,“去甚,去奢,去泰”,即治國不可走極端,不可奢侈,不可過分。統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做出超過民眾承受能力的蠢事。在蕭何為相時,“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利用民眾對秦法的不滿,進行改革。在曹參繼任為相時,仍舊堅持“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的方針,強調治國要做到“上無苛令,官無煩治”,避免舉措過多,擾民不安。

  (二)唐朝的居安思危。親歷隋末動蕩的李世民稱帝之后,經常同身邊的近臣討論如何避免重蹈隋亡的覆轍,認為隋煬帝“不恤民事,君臣失道”,最后落得“民叛國滅”的下場。他認識到民眾的強大力量,撰寫《民可畏論》提出,“天子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說明他注意吸取隋末農民戰爭的教訓。

  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問身邊的大臣:“守天下難易?”魏征回答:“甚難。”“觀自古帝王,在於憂危之間,則任賢受諫。及至安樂,必懷寬怠,言事者惟令兢懼,日陵月替,以致危亡。聖人所以居安思危,正為此也。安而能懼,豈不為難?”在此,魏征提醒唐太宗堅持任賢受諫,才能治國安邦、守住天下。

  (三)清朝的乾綱獨攬。1644年,以滿族上層為主體建立起來的清王朝政權,開始治理和管轄中國這樣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為此,清朝統治者們採取乾綱獨攬、高度統一的方針,繼承並強化前朝封建君主專制的政治體制,與蒙古族結盟加強軍事力量,拉攏漢族士大夫加入統治集團,形成強有力的滿漢統治機構。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革除弊政,寬容民眾,嚴懲貪官,努力創造適合農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促成持久盛世的到來。

  三朝盛世的統治者們創造新策,推行新政

  三朝盛世的統治者們轉變治國思想,進而結合治國理政的實踐,創造新策,推行新政,成功地推動中國社會不斷走向文明和進步。

  (一)輕徭薄賦。西漢初年的統治者一改秦朝賦役繁重的苛政,田租從“十稅一”改為“十五稅一”,漢文帝時改為“三十稅一”,徭役從每人每年一個月減為三年一個月。唐太宗時期主要不是減免租賦,而是防止濫用民力。唐太宗帶頭減少“勞弊之事”。貞觀元年,他本打算建造宮殿,材料已齊備,但想到秦亡的教訓,便停止了。翌年,群臣以“宮中卑濕”為由,多次請求建造新的宮殿,他始終未同意。

  (二)廣開言路。漢文帝即位不久,便廢除誹謗妖言之罪,允許臣下大膽提出不同政見,努力營造寬和的政治空氣。在這方面,唐太宗做得尤為突出。貞觀二年,唐太宗問什麼樣的君主是明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他深明隋煬帝偏聽偏信的結果是身死國亡,自己便虛心納諫,要求臣下踴躍諫諍。在他的倡導和鼓勵下,前后有30多人進諫。其中,魏征一人所諫就有200余事,數十萬言。太宗從諫如流的開明作風,影響了當時的政治,改變了君臣甚至臣民上下阻隔、閉目塞聽的狀況,使君臣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下情。

  (三)任用賢才。三朝盛世的統治者們深知,用人得當與否,關系到國家的興衰。

  1.建立選官制度。察舉制始於漢文帝,成於漢武帝,就是由地方官以德和才為標准舉薦人才。察舉制實行之初,確實選拔了一批人才,使文帝、景帝和武帝時期成為人才濟濟、功業鼎盛的黃金時代,但到后來,逐漸出現了弊端。科舉制自隋朝創立,延續至清末,實行了1300多年。科舉制把讀書、應試與做官聯系在一起,否定了門第出身,使一批出身寒門、有才華的知識分子進入到官吏隊伍,擴大了封建統治基礎,推動了革新的實現和盛世的形成。

  2.重視搜羅人才。李世民稱帝之前,就開始攬聚人才。每擊敗一個武裝集團,就“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李世民稱帝之后,“開館於宮西,延納四方文學之士”,供給珍膳,恩禮優厚。唐太宗不講門戶,不分親疏,不避仇嫌,不論前后,隻要他們確有才能,忠心於唐,都委以重任。而他們也輔佐唐太宗成就了貞觀之治。

  3.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唐太宗任用房玄齡、杜如晦做尚書仆射,共掌朝政,分別發揮各自長處。他認為:“玄齡善謀,如晦能斷故也。”治理國家,難求賢才,更難充分信任賢才。皇帝要能辨別是非真偽,與賢臣建立信任關系,賢才就會打消顧慮,盡忠效力。唐太宗聽從魏征的建議,“竭誠以待下”,與群臣推心置腹,形成上下同心的大好局面。唐玄宗放手讓賢才處理政務,不多加干涉。對此,后人評論道:“人君勞於求賢,逸於任人。苟得其人,則任而勿疑,乃可以責成功。明皇即相姚崇,而委任之如此,其能致開元之治,不亦宜哉!”

  (四)崇尚節儉。漢文帝是有名的節儉皇帝。他在位23年,宮室苑囿等無所增添。他多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他平時常穿價格平易的黑色服飾,所寵愛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宮中的緯帳不施紋繡。

  (五)完善法制。唐太宗令長孫無忌、房玄齡整理和修訂唐高祖制定的《武德律》,刪繁就簡,變重為輕,成《貞觀律》,奠定了《唐律》的基礎。唐玄宗下令編撰行政法典,特別是歷時16年,修撰完成《唐六典》共30卷,詳盡規定唐朝的各級機構和官吏任用,是開元時期政治體制的完善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行政法典。

  (六)團結異族。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思想開明,對周邊民族實行“羈縻”政策,即在各民族共同尊奉唐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基礎上,承認各民族擁有一定的自主權,不強迫他們改變民族習俗,不遷徙他們入內地,不設立同內地一樣的州縣等。因此,貞觀時期,民族關系比較融洽,不少部落主動要求歸附。

  古代“盛極而衰”現象反復出現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極而衰”。唐朝盛世,史所未見。但“安史之亂”的狂飆,瞬間吹散曠世繁華。康乾盛世何等輝煌,但乾隆剛一退位,就爆發白蓮教起義。各地騷亂,使清朝從此陷入風雨飄搖。在“盛極而衰”現象反復出現的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社會歷史原因。

  (一)統治者后繼乏人。國家的發展,需要不斷地注入活力,提出新的奮斗目標,再加以正確的政策指導。安於現狀、墨守成規,不能長久地維持繁榮富強。中國歷史上的盛世,最終都趨向守成。統治者們由開拓進取轉為“持盈守泰”,社會各界由奮發有為轉向享受太平,各種各樣的問題和矛盾逐漸滋生、積累、醞釀。而封建統治者后繼乏人,直接加劇了這種狀況。回望盛世,都有明君領航。漢有文帝、景帝、武帝,唐有太宗、武后、玄宗,清有康熙、雍正、乾隆。他們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知人善任,身旁有一批志存高遠、才略卓越的名臣輔佐,共同促成盛世降臨。然而,在封建社會,人治大於法治,國家的發展沒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實行家天下的專制王朝中,君主的素質總體上一代不如一代。數世之后,即位者全都“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才略根本不能與其太祖、太宗相比。朝中則老臣凋零,裙帶風行,宦官當道。守成已難,更談何開拓進取。

  (二)統治集團喪失憂患意識。唐太宗執政早期尚能聽從魏征的勸告,居安思危。后來,他滋生自滿心理,逐漸走向奢靡,在納諫、用人、執法方面不如以前那樣清醒和公正。唐玄宗實現開元之治以后,“好大喜功”,由“明”轉“昏”,怠於政事,委任奸佞﹔偏聽偏信,不納忠言﹔追求奢靡,激化矛盾。玄宗晚年宴樂無度,喜好女色。在他的帶動下,“公私相效,漸成風俗,由是物務多廢”,史稱“侈心一萌,邪道並進”。官僚機構龐大、貪污腐化成風,必然造成百姓負擔加重、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三)統治階級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發展大勢。大清盛世的締造者盲目樂觀,沉湎於榮華富貴,使盛世成為近代中國落后於世界進步潮流的肇端。從1662年到1795年,幾乎與滿清盛世同期,西方國家正在經歷自文藝復興以來延續數百年的思想解放運動。它最終促成如火如荼的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國家加速發展經濟、科技和軍事。值此世界劇變的關鍵時期,康雍乾三朝卻進一步強化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社會更加封閉愚昧、妄自尊大,使“東方睡獅”深陷封建社會泥沼,停滯不前、不可自拔。中國與西方國家的發展差距越拉越大,不知不覺地成為世界進步潮流的落伍者。

  (岑大利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來源:北京日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