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學,作為胡適的母校,在其個人成長過程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公學成就了少年時期的胡適,而青年時期的胡適又為中國公學的發展營造了較為良好的寬鬆環境,促進了學校的全面發展。
入讀中國公學
1905年日本文部省頒布了《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對中國留學生要求苛刻,中國千余名留學生因此憤而回國。歸國后,姚宏業等人於1906年春在上海創辦了中國近代史上較早的私立學校之一———中國公學。
中國公學創辦之初,清政府不認可,加之社會上對於穿洋裝的留學生也投來異樣的眼光,因此辦學工作舉步維艱。主要創辦人姚宏業在此情況下為警醒國人,憤而投江自盡,留下幾千字遺書:“中國公學的創辦注重德育,目的在於培養真國民之資格。我死不足惜,但願我死后同胞們務必輔助我中國公學為中國第一等學堂,為世界第一等學堂而后已﹔希望同胞們能支持中國公學,之前仇視中國公學的人也能幡然悔悟,那麼我雖死猶生。”此后,社會上的人受到極大的震撼與感動,支持和報考公學的人也多了起來,胡適就是其中的一位。
1906年秋胡適考入中國公學。當時,中國公學的行政權掌握在學生手中﹔同時學校也是革命派宣傳的一個重要場所,章太炎等革命黨領袖曾住在這裡,這些都對胡適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
胡適入學后就參加了競業學會,擔任《競業旬報》的主要編輯。依靠報社的編輯費,胡適一方面得以貼補平時的生活所需,另一方面,這份工作也給他提供了一個鍛煉白話文和展示自由思想的舞台。1909年,胡適畢業離開了中國公學,開始准備留美賠款官費的考試,次年赴美留學。
在中國公學三年多的求學經歷,對胡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后來說:“我若不進中公,后來的發展方向當不同。”
出任公學校長
1928年3月,中國公學因發生風潮,原校長何魯辭職。此時的胡適已在北京大學任教多年,積累了一定的辦學教學經驗。另外,胡適曾在這裡求學,與公學有深厚的淵源。因此,1928年4月27日,中國公學校董會正式公推胡適為校長,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
1928年4月30日,胡適到校任職。此時的中國公學存在很多問題:學風差,學生經常鬧事﹔學校規章制度不健全,甚至連校規都沒有﹔辦學經費緊張,情況令人擔憂。面對這種情況,胡適在學校董事會和老師們的支持下,隨即對學校在多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極大地改善了學校狀況,促進了學校發展。
胡適首先從組織和規章入手,制定了校務、教務會議組織大綱,成立了學校章程委員會。同時,改組了校董會,通過了《中國公學校董會章程》和《中國公學組織大綱》,對學校名稱、宗旨及校長、董事等具體職責進行明確規定。
胡適從1928年暑假開始調整學校的院系設置,最終改為文理學院、商學院、社會科學院等三個學院六個系。此舉一方面便於課程的安排和學生的全面培養,另外,有助於節省經費,減輕學校經濟上的壓力。
繼承“兼容並包”
在教師的選聘上,胡適繼承了蔡元培“兼容並包”的作風,遵循“不分派別,不限資格”的原則,將學術水平和能力作為標准,堅持不拘一格選聘優秀教師。例如沈從文隻有小學文憑,胡適也大膽聘用他為大學老師,誠如沈從文說,“這是胡適校長給予我的難得的機會,是一種很大膽的嘗試”。
胡適認為“教育的成功,此實系環境所使然”,因此,他開除了一批不注冊、不上課、打架斗毆、使用假文憑的學生,整飭了學風,樹立了學校威信。同時,他積極支持《吳淞月刊》《中公學生》《中國文學季刊》等刊物以及各種學會的創辦發展,活躍了學術氣氛,給老師和學生提供了提高學術水平和表達思想的平台,為學校建設了良好的學風。此外,學校還積極倡導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每年春秋兩季舉辦運動會,胡適曾為之創作《中國公學運動會歌》,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經過改革,中國公學的教師隊伍不斷壯大,學生數量和質量普遍提高,學校知名度和招生情況逐漸樂觀。在胡適掌校的兩年時間裡,學生數目從300多人增加到1300多人,發展很快。學校原有的規模已經不能容納學生現有的數量,為此得以擴建,開設了分校區,新建了校舍。
胡適的改革使得中國公學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胡適對於中國公學的發展,我們不能不佩服﹔胡適對於中國公學的整頓,不算不盡力”,“如果胡先生能多做幾年校長,再多盡一點兒力,將來把中公由較好的大學,升到世界著名的大學,也是意料中事”,這是當時學生對胡適治校的評價。
(來源:人民政協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