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到底哪些因素決定一個人的發展?教育如何改變人生?教師的專業化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什麼影響?日前,中國教育學會第28次學術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就“核心素養與適合的教育”主題展開了探討。
21世紀人才的核心技能到底是什麼
“總有人問我,21世紀人才的核心技能到底是什麼?”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滕珺說。她出了一道教學題:A城和B城之間有300公裡,開車時速50公裡,幾小時到達?從數學角度來說,需要6小時。但所有開過車的人都知道,肯定不止6小時。“因為我們面臨的是真實復雜的實際情景,沒有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由單一學科在真空環境下完成。”
21世紀智商真的不重要?是情商、性格決定命運嗎?“事實恰恰相反,人才結構模型中並不是智商不重要,而是能被計算機替代的簡單記憶功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對人的高階智商的認知和開發。”
跨學科學習與專業化之間是不是有沖突?“一個學科就像一棵樹,有根、干、枝、葉,這棵樹怎麼長,朝哪個方向長,取決於根和干,跨學科學習的前提是對學科最基礎的、最本質知識的學習。”
“真實情景和非常規的復雜思維、高階智商的認知和開發、跨學科學習,是21世紀人才的三大核心技能。”滕珺認為。教師專業化不光是指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有豐富的專業經驗,可以根據教師的知識和經驗,在復雜情境下根據當時當地的情境做出自己的判斷。
教師要有專業知識更要有專業能力
北京第三十四中學曾經有一位數學老師,不僅課講得不好,走路有時還會撞到牆上,后來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被換了下來,他就是我國著名數學家陳景潤。
“數學老師跟數學家是兩個類型,雖然在學科類型上相同,但職業道德、能力、技術都有區別。”在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總督學顧問陶西平看來,老師不僅需要專業知識,還需要綜合能力。
“學生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首先要求教師以價值觀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提高。”陶西平認為,價值觀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讓老師自覺承擔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綜合能力的任務。
有了專業的知識和自覺承擔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意識,那是不是就能教好學生,培養出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芬蘭駐華大使館教育與文化參贊Mika Tirronen認為,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他也舉了一個例子:在芬蘭有一個化學老師,思考為什麼自己班每次考試總有一半的學生不及格,他后來改變教學方式,不再上課了,也不布置作業了,但是他給孩子們設置任務,讓孩子們基於問題去學習。老師不再是傳遞知識者,而成了咨詢師,幫助學生學習。結果再考試時,孩子們都及格了。“老師的角色變了,成為孩子們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的激發者和調動者。”
“最糟糕的教育就是抹殺孩子的好奇心、興趣和愛好的教育。”Mika Tirronen認為,盡管芬蘭也有各種考試,但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評估老師和孩子,而是用於教學反饋、教育改進。“學校和教師常常有更多的自主權去嘗試、改進。”
北京皇城根小學校長麥峰也持相同的觀點。麥峰認為,教師風格各異,個人特點也不同,無法規定一種模式,並且教育的對象是人,不是流水線產品,因而要鼓勵教師開展研究,使每個教室成為兒童研究的平台,通過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發展內驅力。
以知識為價值導向易導致“目中無人”
“我們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希望把學生教到沒有問題。”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校長朱建民比較了我國教育和以色列教育的不同——孩子回家后,中國家長會問:今天上課你認真聽講了嗎?老師提的問題你回答出來沒有?而以色列家長則問:今天上課老師講了什麼,你給老師提問題了嗎,老師回答出來沒有?
在他看來,中國教育最大的不足是太重視知識,把知識作為價值取向,最后評價知識學得好不好隻看分數。“老師為了分而教,學生為了分而學,而忘記了我們應該培養的是人,導致中國教育‘目中無人’。”
朱建民談起2015年四五月份,英國BBC電視台對北京皇城根小學一個學生的一天進行跟蹤拍攝。英國人評價我們的教育,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教師團隊、教研組,把知識講得這麼完整、這麼細致、這麼成體系,而且在講知識的過程中,還能不斷用作業、考試來反饋。朱建民說,他們羨慕我們的成績,但這既可能是我們的優勢也可能是我們的問題所在。
Mika Tirronen則認為,這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現在教了孩子很多知識,考試分數高,知識也很系統、扎實,以后可以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為決策做出很多專業技術貢獻,但孩子的幸福狀態卻不一定高。
在他看來,中國教育的主要問題是課業負擔太重。他自己是研究生物科學的,“全世界的神經科學都已經研究過了,十歲以下的孩子,每天也就是讓他學習三到四小時就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就應該讓他們自主選擇和安排。”
“我們的師生關系是一大優勢。”滕珺認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和創造學習動機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國有非常強的人文文化,師生關系更像是家裡人的關系,而與西方國家高度強調個人關系、契約精神,有著顯著的不同。”
Mika Tirronen特別欣賞中國教育文化中對新事物、新東西和新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但是在歐洲,我就挺擔心這個事,他們不夠開放。”Mika Tirronen說,“中國不光是開放地跟你談,而且知道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來源:中國教育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