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衣服當愛心捐折射慈善文化的蒼白與落后

2015年11月25日01:22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舊衣服當愛心捐折射慈善文化的蒼白與落后

  指責公眾的愛心總是有風險的,所以隻能說,將舊衣物當成愛心捐獻,表明公眾的捐贈觀念沒能與時俱進,進而表明一種慈善文化的蒼白與落后。

  據說這是一條“愛心過剩”的新聞。

  2007年,為幫助貧困學生,四川攀枝花市米易縣得石鎮中心校在網上發帖,希望網友能為孩子們捐贈一些御寒衣物,很快,愛心衣物就從四面八方寄來。8年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一直沒有停止,學校收到的衣物越來越多,卻讓學校犯了愁。目前在學校存放的大概有2噸多衣物,另外還有近1噸堆滿在郵政營業廳沒來得及領取。這些多余的衣物怎麼處理也成為巨大困擾。該校校長付忠不得不呼吁“愛心人士不要再捐了”。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得石鎮中心校的苦惱,其實不是“愛心過剩”,而僅僅只是“衣物過剩”。在這個時代,談論“愛心過剩”還是太過奢侈。今年9月19日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共接受社會捐贈錢物超過1000億元,其中七成為企業捐贈,個人捐贈比例連續三年下滑。與此同時,作為一項反映一國國民捐贈水平的“世界捐助指數”,在其去年11月發布版本中,我國排名128位,位列倒數第8。這能是過剩?

  報道中付忠校長用詞謹慎,一口一個“愛心”,一口一個“感謝”。我猜他這樣一定是很累的。因為在我看來,那擺在得石鎮中心校裡的大量無法處置的“多余的衣物”,實在不能算是愛心的証據。“多余的衣物”堆積在一起,且無人需要,那就隻能算是垃圾了。而且從報道來看,這些“多余的衣物”大多屬於舊衣服、褲子和鞋子。“愛心”大抵是不好指責的,但是讓人仍然忍不住吐槽的一句是:這都什麼年月了,還將舊衣服當成愛心捐贈?

  隨著經濟發展,米易縣已經沒有學校需要舊衣服,即使是最偏遠的地方。這是當地給出的說法。但要我說,舊衣服本來就不宜直接捐贈。將舊衣服直接捐贈,很難說不是一種懶惰,或落后。

  外國人穿過的衣服入境,我們大多喚作“洋垃圾”。那麼以愛心名義捐贈的舊衣服,又能好到哪裡去呢?得石鎮中心校接收到的衣物,顯然多數是未經專業處理的。作為一個常識:舊衣服重新使用,是需要消毒的。據說香港人在捐贈衣服時通常會附一張留言,承諾所捐衣服清潔衛生,無傳染病。但即使如此,回收組織仍需要進行統一消毒處理。

  指責公眾的愛心總是有風險的,所以隻能說,將舊衣物當成愛心捐獻,表明公眾的捐贈觀念沒能與時俱進,進而表明一種慈善文化的蒼白與落后。而8年前的一條求助信息到現在仍在傳播,當然也表明在搭建一種信息透明且對稱的基礎性慈善平台方面,還存在極大欠缺。所有這些,大概仍是需要拷問我們社會的慈善制度及發展。

  相關報道見A15版

  楊耕身

(來源:京華時報)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