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肖中仁):正在貴州省建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被稱作是中國“天眼”。21日,FAST射電望遠鏡的核心部件——饋源支撐系統成功進行了首次升艙試驗,這相當於眼睛的眼珠子可以轉動了。
據介紹,FAST射電望遠鏡在明年9月如期完工后,將實現中國射電天文學從“追趕”到“領先”跨越,並在未來20年中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坐落在貴州平塘的FAST望遠鏡,是目前世界上在建口徑最大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它的接收面積25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足球場。由於形狀酷似一隻眼睛,被人們形象叫做中國“天眼”。其中,能實現對射電源進行跟蹤、掃描等天文觀測的饋源艙,就是“天眼”的眼珠子。
21日上午,隨著6條鋼索緩緩拉著30噸重的饋源艙模型升空,並到達指定任務位置,這也標志著饋源核心支撐系統的首次升艙試驗順利成功,將進入調試階段。
據介紹,FAST饋源支撐系統首次採用的柔索支撐饋源艙技術,不僅突破了以往射電望遠鏡的鋼架支撐模式,還成功將上萬噸的饋源艙降低到30噸,有效減少了對反射界面的遮擋。饋源支撐系統副總工程師潘高峰介紹說,這套系統將可實現對射電的高精度指向跟蹤,“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六座鐵塔支撐六根鋼絲繩,懸吊一個30噸重的饋源艙,通過塔下的卷揚機來收放鋼絲繩,來拖動饋源艙在距離地面高140到180米,直徑為207米的球冠面運動,從而實現對射電源跟蹤掃描觀測,它的定位精度要達到48毫米﹔二級控制主要是利用饋源艙裡的精調並聯機器人,控制精度會小於或等於10毫米。”
FAST工程所採用的動光纜、超高標准的電磁屏蔽等許多技術方案均創下了多個世界首次。那麼,為何將FAST項目落戶貴州,一直是縈繞在許多人的腦海中的疑問。對此,FAST工程副總工藝師孫才紅透露說,他們在過去的十多年中,篩選近400個地方,將FAST落戶貴州也可謂是“百裡挑一”,“首先這個台址接近一個球面,開挖量很小﹔第二是喀斯特地貌,對於水來說就是一個天然的漏斗,有地下暗河和溶洞﹔還有一點這是山區,人口密度低,(因為)包括手機和電子器件的使用,都會對我們的望遠鏡有干擾。”
當站在FAST望遠鏡所處天坑的上沿,你可以發現“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鋼鐵結成的圈梁,巨大的天坑裡,星羅棋布地排列著一個個“網結”。截止目前,4450塊反射面單元已經拼裝了近三分之一。按照工程進度,FAST有望在2016年9月如期竣工。
據孫才紅介紹,FAST建成之后,其優勢科研領域將覆蓋當今射電天文的三大主流熱點方向:宇宙演化、脈沖星探測和星際分子,“科研目標包括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研究宇宙的起源、暗物質、暗能量﹔另外就是觀測脈沖星,也就是觀測死亡的恆星,像太陽死亡之后有可能也會成為脈沖星。脈沖星非常致命,高速旋轉同時發射射電信號,掃過地球的時候就能看見,對我們宇宙和天文的研究很有作用。其次,還可以搜尋星際信號,也就是地外文明。”
而獲取地球之外的音訊,與“天眼”的能力大小也息息相關。據了解,FAST的天線口徑為500米,與德國埃菲爾斯伯格100米口徑望遠鏡相比,其靈敏度能提高約10倍﹔與美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300米阿雷西博望遠鏡相比,性能同樣遙遙領先。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經理鄭曉年告訴記者:“它建成以后的綜合指標將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綜合指標要提高2.5倍以上,靈敏度將提高10倍以上。那麼,它將是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將引領或領先這個行業10到20年的國際水平。”
(來源:國際在線專稿)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