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市博羅縣一座明代“官墓”被打開后驚現完整古尸,連日來,墓主后人面對這具古棺卻陷入兩難:當地文物部門認為這是有主的墳墓,讓其后人自行處理﹔而遠在北京的中國社科院專家認為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呼吁盡快保護。
惠州博羅縣城下街余慶裡張氏宗親會本月11日在博羅縣羅浮藥業工地常規遷祖墳時,發現祖墳竟是一座夫妻合葬的“官墓”,裡面發現一具絲毫未腐朽的完整古尸,出土墓碑文記載該墓是明朝安葬,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張氏宗親19日對記者表示,所出土的墓葬及物品包括官服在內,如被鑒定為有研究價值的文物,族人願意無償捐獻給政府保存。然而,目前棺槨出土已有10天,還未有文物有關部門到場保護及考研,為防棺內物品被盜,張氏后人隻好將兩具棺槨暫時掩埋在一處山邊,每天安排人員值守。而且,張氏后人稱,為了防止下雨或被盜墓,棺槨將用水泥混凝土固封起來。
據張氏宗親會理事會負責人張祥穩介紹,祖墳是11月11日開始遷移的,破土后看到裡面的石棺龐大,遷移不便,於是請來挖掘機來挖。當他們破開像石頭一般硬的三合土后,發現裡面是兩具木槨,還散發出金絲楠木的香味。由於不忍心破壞,他們便請了工人用鐵鍬和大錘,慢慢撬開第二層木槨,發現裡面還有一個黑檀棺。直到當日下午3點多鐘,才將黑檀棺打開。讓他們驚訝的是,黑檀棺裡面的“先人”臉上蓋著半透明面紗,面部輪廓清晰,頭戴黑色官帽,身穿官服,腳蹬黑色官靴,整個身體完好,是一具完整尸體。裹在木棺上的紅布上,用金粉寫有“皇明儒”“張”“老”等字樣,紅布接觸空氣后立即變成了黑色。因部分被破壞,字跡不全。
意識到這可能是珍貴文物,族人隨即向博羅縣羅陽鎮政府報告了相關情況,並聯系文物部門申請保護。
當地文物部門作出回復稱,按文物保護法相關規定,對於有主的墳墓,如果只是一般的陪葬物品,就歸其法定繼承人合法繼承,可由后人自行處理。
專家說法
隻要有研究價值都歸國有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服飾文化研究專家趙連賞昨天表示,出土的古墓無論有主無主,不能由墓主后人自行處理,隻要有學術及文化研究價值的,都歸國家所有。他稱,古墓不是看它的級別,而是看它的學術及文化歷史研究價值。目前,在中國出土的明代官服很多,但包括海外,保存完好的明代官服不多。
趙連賞說,從媒體報道和現場圖片來看,惠州發現的“官墓”是有極高的文物研究價值的,務必盡快得到保護,當地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以及做出的處理令他難以理解。
趙連賞說,得知此事后他立即查閱了惠州博物館現有的館藏文物,發現未藏有明朝的官服,館存文物也極少,如果發現的文物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和研究是一件令人痛心和惋惜的事情,也是違背有關法律的。
(來源:京華時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